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瑞典人借哥德堡号上演经贸大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0:33 中国经济周刊

  沉没260多年的“哥德堡号”复活,进而引发2006年中瑞经贸热潮,“哥德堡号”好似瑞典的“形象工程”,以其完善的整合力与吸引眼球的注意力结合,上演了一出“瑞典政府搭台,瑞典企业唱戏”的经贸好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唐韵/上海报道

  谁的整合能力更强,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商机。

  260多年前,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揭开了中国和瑞典贸易史上第一页;在中欧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今日,“哥德堡号”的“复活”和重新到访,成为中瑞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瑞典国王和王后,瑞典经贸代表团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晤,都极大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

  将260多年前的作品复活并创造政经交流良机,瑞典人巧妙创意背后隐含什么样的运作思维?

  “使节船”

  为什么要耗资近3亿人民币,用10年时间重造一艘沉没了的古船?这是记者向“哥德堡”号船东—瑞典新东印度公司(SOIC)中国媒体中心刘女士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18世纪30年代,瑞典和中国开始通商,几个世纪中,瑞典商船载回的中国茶叶、

瓷器、丝绸和香料构成了瑞典当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典最豪华的超级商船—“哥德堡”号,1739到1744年,曾三次往返于广州。

  1745年,“哥德堡Ⅲ”号沉没。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关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哥德堡”号的发掘在瑞典以及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后,一个由商人、医生、老师、理发师等组成的民间组织“瑞典东印度人友谊联盟”(下称“友谊联盟”)成立,专门负责为陶瓷打捞筹款,并从事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友谊联盟”突发“奇”想—重造“哥德堡”号作为来往于中瑞的使者。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当时对此特别感兴趣,认为这将为中瑞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开启大门。”刘女士说。

  实施如此庞大的计划,资金的筹集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而瑞典政府给予筹建工作以极大的帮助。据刘女士介绍,重建“哥德堡号”要花费约3亿瑞典克郎(1瑞典克朗约合1.1元人民币),完成整个航行还要再投入2亿瑞典克郎。从短期看,这个庞大的项目似乎看不到什么盈利的前景,但哥德堡政府更看重这个项目背后的深远意义和长远效益。

  在瑞典新东印度公司的努力下,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成为这项工程的“监护人”,而造船和航行的资金来源也包括国家、省和市的政府投入、大公司赞助、参观旅游收入、社会各界捐助和志愿者活动贡献等几个部分。

  以沃尔沃集团为代表的众多瑞典企业积极响应了这次“造梦”计划。“我们很高兴可以让更多的两国民众了解瑞典和中国的这段历史,更希望促进双方在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领域进一步合作和发展。”沃尔沃集团执行副总裁兼副首席执行官约玛·海罗纳先生(Mr.Jorma Halonen)表示。

  有了政府扶助,企业支持,1995年6月11日,新“哥德堡”号安放龙骨开工建造,新地船厂举行了传统风格的盛大典礼。2003年6月6日, 新“哥德堡”号在哥德堡市举行了下水仪式。

  2004年的4月16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参观该船,强调这个项目对促进两国贸易、友谊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还亲自将一颗铁钉钉在了新“哥德堡”号上。

  2006年7月18日,瑞典国王和王后随新“哥德堡”号抵达广州。随即,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开设中文网站,并设立中文新闻联络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哥德堡号”中文官方网站上,该船被形容成“肩负特殊使命的使节船”。

  “新”东方的诱惑

  是什么让新“哥德堡”号穿越四大洲三大洋,经历10个月的航程重返广州,而且令瑞典王公大臣以及企业领袖们重新安排夏日假期,来到了正值酷暑的中国大地?这是记者的第二个疑惑。

  瑞典副首相博瑟·林霍姆说:“瑞典是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是一个新机遇。”

  副首相的这一番话,点出了新“哥德堡”号此行背后巨大的经济驱动力。

  今天,中国是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在中国经营的瑞典企业已经超过了300余家。

  而另一份数据却可能会令瑞典人恼火,根据中国

商务部外资司统计,2005年瑞典在中国投资1.1亿美元,而英国为9.6亿美元,德国15亿美元,美国30亿美元;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中瑞进出口总额仅为57亿美元,而中英达到245亿美元,中德633亿美元,中美2116亿美元。

  这些数字显然和一个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技术、电信通讯、汽车制造和设计领域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国家不相符合。

  于是,在此次随同瑞典国王访中的庞大代表团中,我们见到一个25人组成的总裁小组。据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相关官员介绍,这25人掌控着瑞典最大的十几家企业,包括沃尔沃、爱立信、瑞典银行等。一到广州,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目前还未踏足广州市场的瑞典企业,都以最丰富的语言向在场的媒体做自我推介。

  8月29日,新“哥德堡”号抵达上海。第二天,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瑞典-中国经贸科技友好合作大会”,会议上,瑞典人将自己在IT、汽车及生物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介绍给在场中国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新“哥德堡”号商机甚至吸引了浙江省政府和浙江企业。

  “浙江与瑞典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浙江省外经贸厅负责人分析说,瑞典在汽车、电信、工程、医药、造纸与包装等行业优势明显,引进这些产业,无疑可促进浙江经济“腾笼换鸟”。而“浙江制造”则可以通过瑞典,打开整个北欧市场。

  瑞典王国的新名片

  巨大的经济驱动力使得260多年前的古船起死回生,而其所引发的注意力效益,更是使所有的投入都显得渺小。

  “3亿人民币建造的新‘哥德堡’号,为瑞典政府和企业带来的推广宣传效益,远远超过3亿!”上海徐汇艺术馆副馆长、负责瑞典一艺展的朱曦对记者说,其负责的艺展正是新“哥德堡”号到沪带来的“副产品”。

  新“哥德堡号”航海全程举世瞩目,特别是国王王后在众多港口中的亲自访问,吸引了海内外2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使得“哥德堡号”把中瑞两国在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瑞典王室带来的尊贵客人包括了瑞典王室成员、企业工商界巨头以及文化名人,由他们而辐射开去的各个领域对所到城市都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合作。

  新“哥德堡”号引人关注的还有它成功的运作模式—这艘世界上最大的仿古木制帆船是一项由群众发起、企业赞助、官民并举兴起的“复古工程”。从重建到再次扬帆,所需的资金并非来自政府,而是由分段决策,民间和企业多头集资,通过充分的市场运作来完成的。 这也反映出了瑞典人超凡的整合经营能力。

  “许多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为这项工程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其中捐得最多的是木料。花25美元,就可以捐一枚大铁钉,钉在船上,同时收到一份捐赠证书,还盖着一个古朴的红色蜡印。”刘女士告诉记者,记者还了解到,参与复制过程的工匠们有不少是志愿者。他们中有许多人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投身于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冒险计划”。

  新“哥德堡”号航程,包括西班牙,南非,中国,

澳大利亚,巴西,每一站,都是瑞典政经形象在极高注意力下的展示,这似乎也启示了我们,该如何擦亮中国自己的名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