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新农村建设:财政如何拓展责任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10:22 中国财经报

  ——“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蔡劲松 张向阳

  编者按: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财政工作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政策与过去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有什么不同?财政如何构建包括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引导机制、投入机制、扶持机制、补贴机制、税收政策等长效机制?财政在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切入点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近日由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关这个主题的高层研讨,在全国尚属首次。参加这次论坛的既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如林毅夫、马晓河、周天勇、徐小青、刘尚希、党国英等,也有来自政府部门、理论学术界、财政工作者和农村基层的代表。现将论坛中的主要观点综述、辑要,以飨读者。

  支点:财政支持如何切入

  新农村建设的“20字”内容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覆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财政政策如何调整?资金投入重点在哪儿?是当前社会和财政工作者特别关注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财政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进行。随着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加大对三农的补贴,财政在“多予”和“少取”方面,已经充分扩大了政策空间,这意味着要在“放活”上更进一步的拓展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内涵。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目前财政政策的重点内容。

  如何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就要求当前财政工作对“三农”的政策调整,尤其是财政的资金投入方向,将产生重大的转变。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转变将体现在五个方面: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效率。

  也有专家提出,从财政资金投入的总量来看,单是在农村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资金预计将达4万亿元左右,这将意味着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如果从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来看,专家认为,最关键的重点应该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专家认为,从当前农民收入的状况分析,农民在外打工的收益,普遍大于在家的收益,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

  有关专家认为,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财政支持上。

  林毅夫教授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四个问题”,一个是资金来源问题,要加大调节公共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方向,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民投入;第二是“新村”建设问题,要以自然村为基础进行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农业特性,不宜搞大拆大建;第三是劳动力转移问题,要促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第四是造就新农民的问题。要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收入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险,以塑造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现代化知识的新型农民。

  重点:构建财政支持长效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

财政部门如何作为?这是摆在当前财政部门的一项迫切任务。湖南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认为,必须创新财政制度,充分发挥职能,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做好“加法”,就是在财政支出上努力调整结构,通过预算安排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新增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三农”,从而实现“多予”的目标;做好“减法”,就是通过减少直接针对农民和农业的一些税费,最大限度的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而实现“少取”的目标;做好“乘法”,就是通过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利用税收、补助等各种财政杠杆,引导社会各种资本投入农村和农业,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从而实现“放活”的目标;而做好“除法”,就是要高度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应在注重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要充分利用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向农村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不发达地区倾斜,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财政部农业司张国明认为,新农村建设财政应做到“三支持、两促进、一强化”,即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对农民的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焦点:如何找好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他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农民的就业状态有内在的联系,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与改善目前年收入683到944元农村低收入群体4067万农民,与改善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减少农民等,其关键环节在于让农民通过就业,带来收入的显著提高。同时,农民就业问题还与我国当前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扩大内需、粮食安全、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等,均与农民的就业状态有密切的关联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六个关键”、处理好“六大关系”,要搞好宣传、提高认识;要筹集资金、投向农户;要因地制宜、选好重点;要加快创新、有效支持;要增进感情、落实责任;要组织领导、持续发展。“六大关系”即处理好里子和面子的关系、国和家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上和下的关系、城和乡的关系、近和远的关系。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朱有志院长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财政应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不同形式,注重加大支持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其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论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对龙头企业基地,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生产设施,对乡办或村办企业,重点是通过税费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即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距与促进人口流动的关系、集中的经济效益与分散的关系、财政大力支持与国情国力的关系、国家支持与创业支持的关系、生产增收与财产增收的关系、给予财力、物力与能力的关系、财政支持与其他融资支持的关系、维护粮食生产与农业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落后的农业地区与发达的工业地区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与成本价格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则从“均等化”的新视角,对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途径、方式等方面,认为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应该放在弥补农村公共产品的不足,提供公共服务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则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角度,对于界定农村的公共产品领域与私人领域财政资金应有不同的对策和机制,同时,他还认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要考虑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极其不同阶段的投入重点。

  共识:注重实效造富农民

  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尽管参加这次论坛的代表来自不同层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各有不同。但在积极探讨,相互切磋中,形成了三点共识:

  一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谋划长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淀才能完成。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财政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制定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增加投入上要有长期考虑,在资金管理上要有长效机制,在制度创新上要有长期探索。

  二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凝聚合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各级各部门、牵动全社会,需要有全新的发展思路,改变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工业带动、城市支持、国家扶持、市场驱动等途径,促进各级财政的上下联动,强化财政与其他部门的横向互动,引导群众自我投入、自我积累,真正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逐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三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千家万户,必须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它当作一项惠民、富民工程来抓。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要把农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作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财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负债搞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