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扎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将陆续出台“三农”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各级政府也必然会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为此,审计部门要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确保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稳步地发展。
一、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找准审计监督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战略性任务,审计机关作为综合监督机关,应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加强监督,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强涉农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涉农部门领导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农民利益的直接维护者。通过对领导干部涉及“三农”问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履行责任。同时,要把任中审计作为开展涉农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把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涉农资金项目的决策依据、程序及其效益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决策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和揭示各级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涉农资金运行中的经济决策问题,增强领导干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意识和本领,从根本上保证涉农资金科学、有序的管理和使用。
二要加强财政审计,不断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是涉农资金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关系最密切的单位,通过对县级财政决算审计,摸清国家和省、市对县级转移支付涉农资金、财政改革政策落实及效率效果发挥情况,揭露和查处涉农资金使用质量不高、执行各项财政改革政策不到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等问题。结合开展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渔业、农机、科技、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办等各有关部门管理使用涉农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督,揭示涉农资金和项目管理混乱、资金投入分散、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促进深化县级财政改革,理顺各部门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财政保障。同时要加强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和村级财务的监督,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项目审计,注重政府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农业基础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围绕新农村建设,国家将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农田水利、防护林体系、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审计机关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一定意义上讲也在于农业工程项目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审计机关要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投入资金用于农业基础建设,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做出不懈努力。要坚持重大农业工程项目必审制,重点关注有无擅自降低建设标准、调整项目建设点、以旧报新帐实不符、开发工程量造价不真实、高估冒算工程建设资金等问题。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审计监督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业生产,而且涉及社会保障、教育、土地、林业、环保等各个方面,审计机关要拓宽视野,树立“大农业”的审计理念,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与任务,以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为出发点,选择相关资金和项目开展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强对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审计。要紧紧围绕这些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以及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促进管好用好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实施。一是农业投入方面要紧抓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是一项重要任务。审计机关要关注农业投入,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审计,促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农业发展方面要继续开展粮农生产资金等及相关补贴审计。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如通过对粮食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关注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是否得到落实。三是农村发展方面要全面关注各项农村社会事业相关资金审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审计机关要从农村社会事业的多方面开展工作。如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审计机关应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以及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等问题。
二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改革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审计调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一个最具特点和特殊性的行业。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经营活动,通过政策制度进行支持和保护。对“三农”资金的审计,一方面围绕资金审计的主线,检查总体投入情况、投向变化和投入构成是否合理合法、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真实合法,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而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监督检查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为此,审计机关要紧密围绕推进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等改革措施的执行进行监督,要立足宏观研究农业问题,密切关注农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从制度上、机制上分析研究农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涉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三要加强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多种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建设新农村,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政策扶持上,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农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审计机关要在维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依法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加强对扶贫救灾、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生活补助、征地补偿等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到农民身上,从而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要跟踪财政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并提高效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涉农资金的投入将不断增加,占财政支出比例会继续提高。审计工作应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对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并跟踪财政支付的程序和效果,促进规范管理,强化监管机制,达到合理使用,提高效益的目的。审计机关要从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加大水利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城市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的监督力度,跟踪使用效益。要把监督关口前移,在事前选项、事中跟踪等方面把好审计监督关,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三、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审计工作的理念
涉农资金投入“点多、面广、线长、政策性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主要在基层,针对这个特点,审计工作必须改进现有的审计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
一是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是在国家财政、各级地方财政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安排的专项资金,应当合理使用,保障发挥应有的效益。新农村建设项目效益呈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有的效益可以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对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逐步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工作方法和体系。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要把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监督有计划或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进行建设,并分配拨付资金,有无擅自改变项目计划和未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的情况,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当前,要重点关注财政支农资金因立项不准、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甚至损害农民利益等严重问题。
二是坚持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由于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方向比较分散,投入渠道也较多,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审计调查,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保证对涉农资金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充分掌握新农村建设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安全,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是探索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跟踪问效审计。跟踪审计是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变阶段性审计为全程审计,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审计机关要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走向为线索,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并且达到规定的标准,审计监督的效果得以体现,切实提高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预算执行全方位的健康运行。
四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审计延伸的范围和力度。一级预算单位往往负责资金的管理和拨付,而二、三级预算单位才是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单位,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是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出审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延伸审计,才能揭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审计覆盖面,促使资金使用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切实发挥新农村建设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作者:浙江省宁波市审计局 吴旭光)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