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公共财政:纠正越位及时补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2:1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缺位、越位,并不是财政的偶然现象,这是中国财政体制在转轨时期的必然。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财政的具体执行者,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包办一切的“全力控位”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另一方面,企业从“办社会”的领域里退出来后,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却没有及时跟上,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改革与政府改革的衔接中出现了“断档”局面的一个表现。

  “政府在计划经济下‘全力控位’的初衷,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推进,难免偏离到‘缺位’和‘越位’的轨道上来,形成了‘错位’。”丁建臣教授对财政的“缺位”和“越位”现象解释说。

  除去政府职能定位偏离方面的原因,经济增长结构也存在一些弊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仍上升0.8%。主要原因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又有所上升;

能源资源价格水平不尽合理,能源浪费比较严重。

  其实,经济结构的弊病也与公共财政的“缺位”和“越位”息息相关。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产值总量的增长,追求“GDP业绩”,却忽视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因素。当公共财政的潜在功能没有充分体现时,就埋下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波动性和风险性隐患。

  丁建臣坦言,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越改革难度越大,老百姓的怨言也越大。因为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房价屡创新高、考上了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等情况;同时,财政的“补位”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在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眼中,无论怎么分配,必须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财政要转型,要转向公共财政的功能。”楼继伟说,即纠正“越位”和“缺位”,及时“补位”。

  楼继伟表示,市场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的那些领域,财政就要逐步退出,就是不再“越位”,而是放手给市场去做。他表示,这些年财政削减得比较多的是企业的亏增补贴,这也是财政不再“越位”的一个表现。

  同时,对于“缺位”的地方,财政要及时“补位”。“就是市场分配资源时不太容易分配到那些部门,我们就要补位,不缺位。”楼继伟说。而这些领域,就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科技、环保等方面,正是公共财政重点投向的领域。

  正是在这条从“缺位”、“越位”到“补位”的道路,中国式财政开始潜移默化地向公共财政转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