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公共财政:以政控财以财行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2:17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存在着“跑部钱进”怪相的中国,公共财政之路走得颇为艰辛。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确立,财政转型也在酝酿。而当时的政府财政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除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还有制度外、预算外小金库以及各个部门自己掌握的资金不一而足,财政职能被严重肢解。

  1998年,项怀诚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公共财政”被当作一个目标提出。在1998年末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当时主管财政税务工作的副总理李岚清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由此,以财政部为首的中央机构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财政转型革命。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馨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里这样表述:公共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他形式的经济行为。

  公共财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性”,即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等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必须重点投入的领域。从国家的“

十一五”规划到各省市的“十一五”规划,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把“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当作未来五年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则认为,纯粹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将是完全从
理财
的角度来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谋求公共利益。“这种分配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系统。”贾康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他进一步说,“以政控财”是指财政是国家政权体系凭借社会管理者的政治权力掌握社会总财力的一部分;而“以财行政”,则是通过财政的运行来履行政府的职能。

  然而,当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公共资金的分配与“跑部”和“关系”密切相关时,公共财政的公正性就难以充分体现。这种“多跑多得、少跑少得”的“跑部钱进”的机制,不但妨碍了公共资源配置的公正性,还可能引发各种资金分配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更增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