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卫星遥感天眼监测土地乱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3:49 21世纪经济报道

  卫星遥感技术为主要调查手段,防止地方造假、提供调查底图

  本报记者 李明三 北京报道

  一张一米见方的北京市区卫星影像图,被搁在醒目位置。

  图的比例为1:2800,积水潭外的地铁编组站、平安大道边的足球场,清晰可见。甚至连二环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都能一一数出来。

  “我们是用美国IKONOS卫星的遥感数据制作出来的,分辨率在1米左右。”作为国土资源部主持卫星遥感工作的技术负责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谢俊奇办公室里的这张图,只是他数以千万计的卫星影像图中极为普通的一张。

  现在,一项新的任务已经摆到了他面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国务院正式批复。”8月31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轻松地表示,“我们随时待命行动。”

  两周前,

国土资源部发布《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建立国家级和全国31个省级、331个市级、2800多个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这是继1984至1996年第一次土地普查之后,国土部门又一次全国规模的摸底行动。

  十年前那次土地普查,动用了20万人力,历时10年才告完成。

  而这一次,卫星遥感技术将成为最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部工作要求在三年内完成,而且要“覆盖全国,不留任何空白”。

  遥感技术是一种威慑

  从198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进入国土局算起,谢从事土地调查监测工作快20年了,而首次涉及卫星遥感技术,也有14年了。

  那时各地大建开发区,城市周边大量优质农田被占,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利用遥感技术,用美国的MSS陆地资源卫星,做了一些监测图,结果令人非常吃惊。”

  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到的城市发展状况报告给中央后,结果导致了1997年中央11号文的出台,国务院紧急叫停各地用地审批。

  “遥感技术的初次应用即推动中央及时采取措施,严格管理土地,这显示了遥感技术用于调查监测土地资源变化状况的威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国土部门开始建立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当时国土资源部的高层曾要求,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土地变化状况。

  但是由于成本、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卫星遥感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还做不到每天24小时实时监测。

  不过,这并不妨碍遥感监测对各地违法违规用地的监控和威慑。

  “遥感监测的作用,一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为土地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保持一种威慑,让地方不敢乱占地。”谢认为,在地方利益突显的今天,国家掌握这种威慑力量尤为必要。

  事实也正是如此,国土部门近年来查处的土地案件中,包括江苏铁本在内,很大部分是通过遥感监测首先发现——动态监测给土地执法部门提供了第一信息源。

  今年4月初,国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郑州市开展土地执法检查。监测发现郑州市共发生变化图斑856个。后经实地认定,这些图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741宗,其中合法的仅77宗,而在其余664宗违法用地中,非法占地654宗,非法批地10宗。

  记者前不久在山西调查土地违法案件时,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武世光也证实,当地发生的几起土地违规案件,都是通过遥感技术发现的。

  或许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谢因此而有了另—个身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但他强调,“我们只负责提供土地变化的客观情况,至于这种变化是否违法违规,需要执法人员去调查认定。”

  土地普查无可替代

  “作为国家级的动态监测体系,我们有自己的关注重点,不可能全面覆盖。”

  谢的监控重点主要锁定在三个方面: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特定地区、特定目标。具体监测任务是,全国9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每年监测一次;重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的部分地区)每季度一次;可能发生违规用地的重点目标(各地开发区)随时监测。

  2004年,他们对各地开发区用地状况进行的遥感监测,就为中央的治理整顿工作提供了依据。

  “只要有需要,我们可以随时监测。”谢说,“如果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明天去执法,今天晚上我们就可以拿出监测对象的影像图。”

  此外,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谢还参与了对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重点反映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成效,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实际效果做出客观评估。

  现在,随着土地管理作为一项有效手段,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对经济过热的

宏观调控,卫星遥感的监测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几年,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在内的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农田状况,都纳入了国土部门的监测范围。

  但是所有这些监测活动,包括年度监测在内,都不可能获取土地变化的全部信息。“土地数据关系国计民生,在一定时间内开展全国性的土地普查,非常必要。”谢认为,全国性的土地普查是任何常规监测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而作为这次土地普查的主角,卫星遥感技术将在以下两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防止地方造假、提供调查底图。

  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

  多年主持国土的遥感监测工作,谢最大的期盼就是早日用上自己的资源卫星。

  “土地监测有其特殊要求,第一要及时,第二分辨率要高。”谢说,中国虽然也有资源卫星如中巴卫星、尖兵卫星等,但分辨率在10米以上,达不到土地监测对高分辨率的要求。

  目前,国土监测的主要信息源都来自国外卫星。包括法国的SPOT卫星、印度的IRS卫星,还有美国“快鸟(QUIKBIRD)”卫星,后者的分辨率最高,达到了0.6米。

  这些卫星在中国都有联络处,中国土地勘察规划院和他们都有业务联系,“我们需要多个信息源,不可能一个卫星就把全国覆盖了。”

  在这些卫星里,谢用得最多的是法国的SPOT卫星,其分辨率为2.5米,但是要价并不便宜,购买一套覆盖面3600(60x60)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需要5万元人民币。

  从外方取得数据以后,谢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一大堆数据进行后期处理,最终制作出影像,能够清楚地看出原来的实物。

  这项工作并不简单,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纠正、配准和现场核实。后期处理的费用也不低,还原1平方公里图像,约需人民币80元。而国家每年给他们的财政拨款,也就4000多万元。

  “国外信息源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每个卫星都有自己的参数。”例如SPOT卫星重访周期是28天,有时需要对某地进行监测,而卫星并不在上空。

  谢一直盼望中国拥有自己高分辨率的资源卫星,可以自主调节运行状态和轨迹。而这,有赖于国内卫星传感技术的自主发展,这是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核心技术。

  谢的梦想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目前他们正在组织分辨率为1米和4米卫星的论证工作。“这种分辨率的卫星,可用于军事制导、GPS定位、导航和通讯,当然也包括国土监测在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37,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