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和谐金融:全球经济与金融的期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16:00 人民银行网站

  项俊波

  尊敬的蒋正华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出席这次金融文化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金融:全球经济与金融的期盼”。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一、中国在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产出的4.4%,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到2005年,已晋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工业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四,其中170多个行业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三,占全球贸易总量的6.5%;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于2003年首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5年吸引外国投资规模占全球的6.7%。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2-2004年间分别达到13.8%、16.7%、14.5%。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日益庞大,财政赤字上升;亚洲有关经济体以及主要石油输出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全球经济失衡有着复杂的原因,是各国经济政策与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近些年,中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开放市场以及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等综合政策措施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扩大内需方面,采取了包括减税、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面向居民个人的金融服务等各项政策措施。在降低储蓄率方面,采取了加快养老体制、
医疗体制
、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等措施。这些组合措施表明,中国正越来越多地通过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赖的方式来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更为平衡地发展。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均衡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使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受益匪浅。中国的投资与贸易机会给世界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西方国家部分经济界人士指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出口,西方国家的经济才得以实现持续10年的增长而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据欧洲中央银行评估,从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间,如果没有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便宜这一积极因素,欧元区内的物价指数将每年平均上升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中国高投入、高能耗、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给本国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平衡问题。从产业结构看,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从区域发展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了良性经济发展机制,获得了高速发展,而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看,中国的投资率、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资源过度消耗,但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国内消费受到压抑,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贫困状况。为此,中国今后还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扩大内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动东中西部、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以此为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构建和谐金融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枢纽,以及贯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桥梁,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着核心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全球经济调整做出了贡献。

  一是多种类型、多层次、互为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到2005年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本外币总资产超过5万亿美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5倍。其中银行业资产37.5万亿元人民币,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06倍。与此同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取得长足发展,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一些长期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正逐步得到解决。

  二是金融调控体系日臻完善,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和快速发展,保持了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金融市场利率已基本市场化,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已经取消,金融企业有了更大的定价自主权。

  三是汇率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05年7月21日,中国改革汇率制度,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践证明,这一改革符合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四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还在境内发行了A股,中国工商银行已完成股份公司的设立,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成效显著。

  五是金融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国际金融合作日益加强。到2005年底,已有25家外资银行向中国20家中资银行投资入股,其中有些银行或投资人入股多家中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从18个增加到25个。在证券业和保险业方面,除尚未开放合资公司从事A股承销外,中国政府已在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上全面落实了入世承诺。

  尽管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需要在构建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构建与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上,我们至少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构建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关系。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金融的规模、结构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整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中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所占份额仍然十分有限。从外汇市场看,与全球外汇市场日均约2.41万亿美元的交易量相比,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还相当小。从股票市场看,中国股票市场占国际股票市场的份额只有1%。从债券市场看,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小,其交易额只相当于美国所有未清偿债券余额的3.7%,且债券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从黄金市场看,尽管中国黄金市场场内现货交易量较大,但与伦敦黄金市场相比,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其1%。因此,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在金融发展中,注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规模质量、规模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金融与经济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构建和谐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程度,决定了金融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市场主体的各种金融需求。我国金融业虽然基本形成了种类较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但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创新型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且往往不具备历史信用记录和生产规模,很难从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得到贷款。但中国在银行以外的新型金融组织的培育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阻碍了经济增长从以投资为驱动的传统方式,向以科技进步、效率提高为驱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使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经济体都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体系。现阶段,中国还不是资本富裕的国家,资金成本不应很低。但由于市场化的资金和资产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成本,结果造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一些资金投入需要量大、但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不能被市场及时淘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有序流动,基于真实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才能形成,符合资源节约要求、产出效率高的产业才能被市场发现和培育起来。目前,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但由于各市场参与主体不充分,金融产品供给不够,加上市场管制较多,造成资金不能够在多个市场间自由顺畅地流动,从而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各类金融市场的联动发展关系,促进金融基础产品市场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产品市场与本币产品市场等各类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构建和谐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金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充裕的资金能够为地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资金的匮乏则会进一步恶化地区经济发展。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东部地区,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支持系统。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仍然主要依靠国有银行资金支持这一传统方式,金融服务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在一些不发达农村地区,现有金融体系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反而成为地方资金外流的一个渠道和阻碍资本形成的一个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发挥区域金融的作用。正确处理坚持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与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关系,适度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适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市场和机构体系。当前,尤其要重视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变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弱化、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同时,重视区域金融合作,增强发达地区金融的辐射力,协调各地区金融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通过加强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协调配合,扩大金融支持乘数效应,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第五,构建和谐的金融改革、发展和开放格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得益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学会了运用金融工具和国际资金为经济建设服务;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让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争中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将始终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信守诺言,按照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按时甚至部分提前兑现了金融业开放的承诺。但是,国际经验也表明,如果一国金融开放程度与经济、金融发展所处阶段不相适应,那么过快、过大的开放不仅不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并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沉重打击。在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失衡、融资渠道与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仍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同时,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在这方面,需要我们付出努力,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构建和谐金融体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在1992年确定的一项国家战略,目的是通过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通过上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开辟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利用外资的窗口和国际融资的窗口。经过十四年的建设,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也是金融业开放度最高的城市。

  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金融中心在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起着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能够集借贷、证券、外汇、保险等金融市场交易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市场灵敏度,通过市场机制迅速集中和扩散巨额资金,有效配置金融、经济资源。国际金融中心还是经济和金融信息集中之地,能及时反映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变化,实现信息聚散和金融价格发现功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也历来是各类金融机构集聚、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金融交易十分活跃、金融创新能力强大的中心。

  大力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有利于全国统一开放金融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有利于区域金融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服务于全国的,也将为推动全球经济金融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将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及时调整推进策略,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迈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步伐。我们也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和建设的专家和权威,共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计,并以这次金融文化周为纽带,加强上海与世界各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发展。

  谢谢大家!

  (本文系项俊波副行长2006年9月1日在2006年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文化周开幕式暨陆家嘴国际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