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经济每增长1%仅多63万人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15: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据新华社电 (记者赵承、刘铮)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增长率达到了10.9%,而就业增长似乎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各方议论颇多。新华社记者28日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升变稳定

  问:长期以来,国家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

  不少人仍觉得就业越来越难。怎样评价目前的就业状况?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有效拉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在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的同时,我国就业人数也由1978年的4.01亿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7.58亿人,增加了3.57亿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7%。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控制在4.6%的目标内。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和经济体制转轨对就业形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半年就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三分之二,来之不易。

  历史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虽没有降低,但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的势头,近两年稳定在4.2%左右,在目前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已属不易。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下降

  问: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但高增长似乎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来之不易。但就业增长速度却有所减缓。从数据上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确在下降。“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五因素抑制经济、就业同步增长

  问: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增长未带来高就业的情况?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结构变动等造成的。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农民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所以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被统计到就业人员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的身份实现转移的。

  目前,在城里的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这种“平移”的就业方式并不完全纳入城镇就业规模统计。但由于进城农民工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非农领域,就带来了整体经济的更快增长。

  ——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大幅调整时期,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带来的就业增长自然比过去减少。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是总就业弹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仍较明显,由此可见,农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导致总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国有单位从1996年开始,就业岗位一直在减少。

  ——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我国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总量上,也反映在结构上。在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去做。就业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矛盾更为突出,基层和西部人才紧缺,高端和低端人才不足。这种状况也使得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处于“虚位”状态。  

  不同步是特定时期特定现象

  问:有这么多的因素和困难,怎么才能在高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高就业?

  答:我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是可调节的。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二是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五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

  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合理和改革的深度推进,经济增长必将带来更大规模的就业增加机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