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商品市场热浪灼人 纵向并购卷土重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10:14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陶冶

  近几个月来,从金属到石油,从橡胶到纸张,几乎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空前抢手,身价百倍。在金融市场上,原材料的“得志”和商品市场的火热正在吸引大量投资者介入期货交易;而在现实世界中,新一轮纵向并购狂潮正由此掀起——为了防止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热浪灼伤乃至淹没,许多制造商开始寻求对产业链供应环节的控制。

  确切地说,纵向并购是一个过了气的名词。从历史上看,汽车制造商和钢铁公司始终希望能够覆盖从原材料供应到制造加工,再到销售终端的整个产业链。但是由于效率低下,这种纵向并购在上一世纪渐渐就为制造商所摒弃。如今,这一趋势的卷土重来标志着,新形势下行业整合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并成为许多行业重新洗牌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进入今年以来,全球金属和钢铁行业的并购案达到475起,涉及并购金额717亿美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398起、243亿美元;在机械制造业,并购案达499起,并购金额为248亿美元,同样高于一年前的346起、142亿美元。

  虽然还没有确切数据表明在这众多的收购案中有多少厂商的收购目标是贵重或稀有原材料供应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绝大多数公司并购的目的至少都是为了进一步壮大,进而利用规模经济从供应商处获得价格上的优惠。不同于此前的并购浪潮,此次并购热基本上集中于制造业产业链。不言而喻,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就是商品价格的上涨。过去两年间,铜价上扬了192%,镍价上扬了103%,天然橡胶和石油价格分别上涨了72%和67%。美国冷轧钢铁价格6月份飙升至每吨700美元,较一年前的590美元涨了六分之一还多。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扰乱了制造业生产,导致部分产能的限用以及产品交付的延迟,代价巨大。

  迫于无奈,多年来通过收购对手而日益壮大的制造厂商们,如今把他们并购的目标转向了原材料供应商,希望以此确保充足的供应,同时有效控制成本。而事实上,这种纵向并购的趋势已经超越原材料环节,延伸到关键零件的生产制造上了。

  钢铁制造是并购意愿最为坚决、行动也最具攻击性的行业。就在四年前,位于匹兹堡的美国钢铁公司曾经宣布剥离部分

铁矿石业务,将核心业务集中在钢铁制造上,此事由于工会的反对和阻挠未能成行。如今看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轮胎业,日本的普利司通公司去年收购了一家印度尼西亚橡胶厂,并帮助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农民种植更多橡胶树。这家全球第二大轮胎制造公司同时还投入大笔资金兴办工厂,生产诸如炭黑等其他关键原材料。该公司高层表示,全球战略原材料需求的上升加大了企业获得质高量足的必需材料的难度,因此通过不同形式加大对产业链中供应环节的控制是一个长期战略。

  其他制造行业也在积极朝纵向整合迈进,比如通过签订长期收购协议或者利用自身的行业合同来确保供应充足。欧洲飞机制造业巨头空客公司5月份宣布已经和钛金属供应商签订了价值14亿美元的合同,以确保在2015年以前空客公司能够得到稳定的钛金属供应。长达9年的供应合同期限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不同寻常。同样,空客公司的最大对头波音公司近期也宣布和俄罗斯的OAOVSMPO-Avisma(全球最大钛金属生产商)组建合资公司,为其新型喷气式飞机供应组件,双方分别投入3000万美元的起始投资,各持股50%。在确保钛金属的供应上,空客与波音打了个平手。

  在能源设备行业,太阳能设备制造商Open Energy公司利用自己的行业合同为供应商购买稀有的硅锭铁。据该公司总裁介绍,在正常的

供应链环境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这种做法对该公司来说并不理想,因为会牵涉到资本占用的问题。但是,如果因为原材料短缺而导致部分产能的关闭,则代价就太大了。同样,总部位于美国墨尔本的通信设备制造商Harris公司也帮助其金属部件供应商成立了一个新的电镀公司,以确保满足其预计元件需求。事实上,以上述两家公司为代表的许多大公司正在进行着某种产业链的虚拟整合,比如利用自己的合同帮助零部件供应商去购买原材料、帮助供应商建厂或者帮助供应商更好地预测需求等等。

  总之,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受害最深的制造行业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只有控制了产业链的供应端,才能做到心中笃定,才能确保可观的产能使用率,才能有效控制成本,进而在全球需求普遍旺盛的大好时机全力以赴。也许到年终,全球的并购数据会因为制造业掀起的这股纵向并购热而让人大吃一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