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成都市28亿买单国企改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01:33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谭丽莎

  记者日前从成都市国资委获悉:截止到2005年,该市累计实现兼并国有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3户,盘活存量资产300多亿元,30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40多亿元。172户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兼并破产84户、完成企业改制83户,改制面达到97%。由此可以说,成都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走在了全国大城市的前列。

  “老大老外老乡”参与国企改革

  成都市国资委副主任严蓉告诉记者,该市国企改革早在1996年就开始起步。据严蓉介绍,200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国企改革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企职工身份彻底转变,同时积极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尤其是引入大企业,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攀钢是“老大”成功重组成都国企的典型。攀钢集团先后兼并、重组了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钢铁厂,实施了200万吨钢材搬迁改造工程,新上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全面提升了产品档次、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整合了成都的钢铁资源。目前攀成钢公司已成为国内品种规格最齐、生产规模较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和四川省建筑钢材骨干生产企业,近年来销售收入和利税大幅上升,成为成都市工业企业的“单打冠军”。

  “老外”日本丰田与四川旅行车厂合资、之后又与一汽集团共同组建的四川

一汽丰田公司,从成立以来的7年里,2年建设、5年盈利,实现利税年均递增52.5%(今年利税可达9亿元),资本保值增值率128%,经济效益列居成都市工业企业第二。

  “老乡”浙江天马集团通过竞拍收购了破产后的成都轴承厂的全部经营性资产,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技改,吸收了原成都轴承厂的800多名职工再就业,去年完成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润4500万元,上缴税金1600万元。

  发挥“两个托底”作用

  加大国企破产力度,实现劣势企业平稳退出,是成都市国企改革重要工作,迄今172户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兼并破产84户。

  2001年,成都市政府设立了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工投公司),有效地起到了“两个托底”作用:

  一是资产托底,由工投公司对暂不能变现的破产财产进行托底收购,以尽快终结破产程序,防止国有资产低价出售,尽可能使破产企业财产变现价值最大化。

  二是职工安置费用缺口托底,工投公司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融资、处置国有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职工安置费用,以保证破产程序顺利进行。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工投公司累计共支付了约28亿元资金,用于支付国企改革成本。工投公司是政府的公司,即是说,成都市政府为国企改革“买单”28亿。这一数字不算大。严蓉高兴地说,由于起步早,因此改革成本也比较低。

  据说,成都所创造的“破产财产变现载体”经验,引起了国内不少城市的兴趣,纷纷前来学习取经。此外,成都国企改革与东郊工业区机构调整相结合,利用东郊土地与区县开发区土地的级差地租,通过“腾笼换鸟”,对企业搬迁后的土地实施综合整治和开发,使国有资本实现增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