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种地海南18年 台商水土难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 14:13 证券导报

  〇本报记者 宁远 蔡仁潭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苏群

  ●许多台商来海南从事农业多年,但对海南的“水土”仍有些许微词。(海南省)政府扶持,有政策,但有时候下面落实不到位,让投资者很为难。

  在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1200亩的木瓜树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绿海,清风吹过,木瓜叶荡起绿色的波纹,木瓜叶下面,挂果成串,记者初来此地,看见这样的木瓜林,脑子里只有一个词:壮观。

  这些木瓜是台湾人张和忠从台湾引进的品种,有个好听的名字——“夏威夷小木瓜”。和海南本土木瓜品种相比,这种小木瓜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味道鲜美等优点。如今它们已经非常适应海南的水土,长势旺盛。

  然而跟台商带来的水果不同,许多台商来海南从事农业多年,仍对海南的“水土”颇有些许微词。

  台商纷纷来海南种地

  “在台湾,一下子不可能找到像这样大片的土地。”2003年,张和忠和他所在的海南合昌水产科研有限公司来到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经过多番考察和协商,一举承包下这里的1200多亩土地,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平整开发,全部种植从台湾引进的夏威夷小木瓜。但可惜去年(2005年)第一年挂果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达维”台风,原本可以收获100多万斤的木瓜基地最后只收了30多万斤,可谓损失惨重。但可喜的是今年长势不错,已经进入成熟季节的木瓜每天都可以采摘几万斤,目前已经销售出100多万斤,尽管价格不是特别理想,但他对未来的前景依然十分看好,他认为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好的市场机会。

  唐成光先生是台北市人,1990年到海南投资创业,是较早来海南的台商之一。他的第一个经营项目是在海口的繁华地段望海楼商城旁开起了一家“古今食府”餐馆。餐馆规模不算大,400多个平方,20多张桌子。据说这是台湾人在海口开的第一家餐馆,生意十分红火。

  1998年,海南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海南省政府确立“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唐成光决定从事农业开发,在定安县龙洲镇租地2100亩,创立海南龙洲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种植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印度枣、杨桃等台湾水果。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对市场不了解,没有建立自己的加工运销体系,所以刚开始经营并不是很成功。2002年,他从台湾请来嘉义大学农业本科毕业陈宜 合作,开始从事台湾优良品种台农17号菠萝种植。菠萝在日本、韩国及内陆地区市场的行情很好,销售价格卖到每公斤4元,公司2004年底至2005年一季度向日本市场销售菠萝300多吨。

  “菠萝种植受地域气候限制,价格不容易波动,况且属于抗台风品种,因此很适合在海南栽培。”唐先生很满意自己种植的菠萝。

  出身农家的林文定先生曾担任过台南县“议员”、副县长。2002年,他决定退出台湾政坛,回归田园生活。他表示自己既没有雄厚的财力,也没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在台湾的商业环境里,他的机会很少,所以有意来大陆发展。恰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2002年1月发表讲话,欢迎民进党党员以合适的身份来大陆考察、投资。钱副总理的讲话坚定了他到大陆考察的决心。

  说起当初的决定,林文定称他一直认为大陆市场不仅很大,而且潜力无限。农业台商西进大陆,不但可以为台湾农产品的产销增加出路,而且对台湾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帮助。他在台南县政府服务时,有很多乡亲到海南发展,投资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回去都说海南农业如同台湾的翻版,所以他决定来看看。在大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考察了一圈之后,他最终将落脚地选在了海南岛。考察中林文定发现,近年大陆咖啡消费迅速增加,但大陆只有云南小块地方和海南适宜种植咖啡,咖啡豆还需要从海外进口,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他决定将投资方向瞄准咖啡栽培和加工业。

  同年5月,林文定在大丰农场找到一块450多亩的闲置土地,创办了“古色农场”。

  林文定说海南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咖啡的生长。搞农业主要就是气候和土壤。海南与台湾的自然条件基本相似,但海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相对丰富的土地及大陆不断成长的市场,一同为包括他在内的广大台商构筑了可预期的、广阔的盈利空间,这些都是台湾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海南租地数十年的成本,还不到台湾购地成本的十分之一。而且台湾劳动力短缺,在台湾雇佣1个农业工人的钱,在海南大约可以请到10个农民工。

  18年发展终成气候

  1987年底,台商陈利通、杨其正来海南创办了三亚三合利公司,承租了三亚荔枝沟800亩地引种台湾蜜瓜、无籽西瓜和洋香瓜,大获成功。这是台商首次投资海南农业,由此揭开了琼台农业合作的帷幕。

  经过18年的发展,海南热带农业在台商的推动下生机盎然。中央亦给予琼台农业合作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1999年5月,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原外经贸部批准海南省建立“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将一个省与台湾辟为两岸农业合作的试验区,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设“一场七区”,即:优良品种引种培育场、热带水果开发区、水产品繁育养殖合作区、休闲农业开发区、农产品保鲜加工贸易区、热带花卉开发区、反季节瓜菜开发区、优质甘蔗种植区。

  18年来,台商的投资一方面推进了海南瓜果和水产业品种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增添了一批新品种。台商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海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各种高品质农产品及其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海南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台商投资海南农产品深加工运销业,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台资企业成规模、成批量的农产品有:

芒果、荔枝、香蕉、菠萝、莲雾、印度枣、红龙果、洋香瓜、哈密瓜、木瓜、南瓜、小
西红柿
等瓜果类,马拉巴栗、金钱树、兰花以及各种花木盆景等花卉类,单性罗非鱼、南
美白
对草虾、鲍鱼等水产类,以及木制品、珍珠及贝壳产品。其中绝大多数为海南同行业的精品,备受市场青睐。2005年尽管受到台风“达维”的影响,但台资农业企业总产值还是达到了10.977亿元,出口创汇4917万美元。

  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海南的台资农业企业累计达386家,实际投资3.0416亿美元。台资农业几乎遍及全岛,并初步形成了四大开发区域,即:南部三亚、乐东、陵水等市县以水果种植、花卉种植、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开发圈;东部万宁、琼海等地以瓜菜种植、绿藻、贝类加工、海水养殖、名贵花卉、观光农业为主的开发圈;东北部琼山、文昌、定安等地以蔬菜种植加工、家具制造、淡水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开发圈;西部东方、儋州、昌江、临高等地以香蕉、菠萝、荔枝、甜竹笋种植为主的开发圈。

  在丰富海南农产品种类,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台资企业还拿出资金,帮助当地群众建桥、修路,资助特困学生上学,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公益事业的发展。

  台商水土仍难服

  但与此同时,台商在投资海南农业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海南省)政府扶持,有政策,但有时候下面落实不到位,让我们投资者十分为难。”1990年放弃已拿到的新西兰移民许可证而来海南投资的台商张梦炜,希望海南在投资环境方面继续改善。据张梦炜介绍,他在海南的投资累计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经营水产养殖和热带水果种植。张梦炜对自己在海南的投资曾经充满信心。在第一次投资失败后,他1995年回到台湾。1996年初,张梦炜夫妇变卖在台湾的所有家产,带着两个儿女举家来到海南,开始新的创业。但如今,由于种种原因,张梦炜已经把投资转向广西南宁。

  对海南投资环境颇有微词的台商不只是张梦炜,目前在三亚投资芒果基地的台商张永彬也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对投资者的态度有待改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虽然台资依然看好海南的投资市场,但是到海南投资农业的台湾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资本额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有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在海南,“对台招商引资大多为‘以台引台’,即一个在海南创业的台商一般可介绍五、六个台商来投资,只要完善了后继服务工作,就等于为海南招商引资做了最好的宣传,就能带来更多的台商扎根海南,投资创业。相反,如果后继服务工作没有做到位,不仅不能起到‘以台引台’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以台撤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海南对台招商的良好局面消失殆尽。”

  他说,行政部门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时行政不作为,因循守旧,对有些既符合政策又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申请长期拖延不予审批;还有的行政政策朝令夕改,没有稳定性、连续性,使企业投资遭受无端损失等等。如此行政使得台商既感到困惑,也显得很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它,迎合它,往往要耗费相当多的精力去处理这些与生产经营不着边际的行政事项。

  2005年12月,海南省全国人大代表及部分省人大代表进行的一项联合视察表明,近年来台商投诉案件不断增多,一些地方台商与当地农民由于土地权属纠纷引发的利益冲突也较为突出,有的政府部门“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仍然存在。此外还有治安问题——这是台商反映最多、最强烈的问题。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有的治安案件较为严重,企业的货物被偷、果树被破坏和员工被打时有发生。而一些久拖不决的纠纷更是深深困扰台商的正常经营,个别案件一拖十多年,让投资者深感无奈。政府办事效率不高和个别官员的腐败也加大了投资成本。他们大都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