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警觉提笔忘字和汉字的沙漠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11:50 新浪财经

  相关链接:中国侨联推广新型输入法 儿童学会仅需10分钟

  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 王永民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编委 杨桃源

  国家把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节”。今年6月10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节”,极大地唤醒了社会各界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但是,有一种应该是祖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基石——汉字,正因“拼音代替汉字”而日复一日地被“沙漠化”、被 “销蚀”的现象,并未引起国人的足够警觉。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任何其他文化遗产所无法比拟的。为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高度关注此事,采取得力措施阻止汉字“沙漠化”,不让这种现象进一步蔓延成灾。

  “拼音输入法”令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

  其错误率是字形输入法的9倍

  “10分钟一个遗憾”!2006年春节晚会,被《咬文嚼字》“咬”出了28处错,“神舟六号”被误为“神州六号”。

  稍加留意我们周围的书籍传媒和印刷出版物,包括某些权威的报刊、电视字幕,即可发现“同音错字”比比皆是,令人不忍卒读(视)。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在电脑上“打拼音”的新一代职员和青少年,不少人都罹患了“提笔忘字”和“会认不会写”的“汉字健忘症”。

  最近,我们对某都市报登出的612篇《错误与更正》做了分类统计。在对这些文字错误量化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拼音输入法”的错误率是“字形输入法”的9倍。

  统计显示,该报20个月中因电脑录入造成的错误共1896处,占各类错误总数的50%左右。而在与输入法相关的错误中,因“同音选字”造成的错误,如“突破”误为“图破”、“重点”误为“终点”等,共有1703处,占90%;因“字形相近”造成的错误,如“紧”误为“紫”、“租赁”误为“租凭”等,共有193处,占10%。鉴于这一统计的时间跨度长、范围广,且具有连续性,可以认为,其结果基本反映了“拼音输入”和“字形输入”造成我国出版物文字错误的客观比例。

  《咬文嚼字》杂志对同音错字常常加以评说。“勤王之师”误成“擒王之师”,“谈笑风生”误成“谈笑风声”,“甘拜下风”误成“干败下风”……,显而易见,这样的错误全都是“拼音输入”、“同音代替”造成的。

  另据新华网报道,广州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一篇600字的作文中,错字竟达50多个。该报道分析说:这些在电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对汉字只知道拼读而不知道书写。一旦离开电脑,就会“提笔忘字”,错别字连篇。

  调查显示:在我国长期使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士中,有明显的“提笔忘字”体验者超过95%。这是因为许多人长期在电脑、手机上“打拼音”,已经习惯了“用拼音代替汉字”,先打“拼音”再找字,丝毫不涉及汉字的笔画和字形,致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甚至不会写字。

  这是汉字文化传承史上千古未遇的一大危局。

  长期用“拼音代替汉字”将导致汉字形神俱灭

  在计算机时代,按键输入文字成为时代潮流。但输入汉字和输入英文很不相同。英语的输入和书写,基本上都是用字母,输入的就是书写的。所以,使用英语的人,根本不会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而“提笔忘字”。而我们用“拼音”输入汉字则不同——先输入一个“音”,再从几十甚至上百个“同音字”里面去找到“所要的那个字”,这里,输入的“音”,并不是书写的“字”。

  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汉字的深刻危机——把“拼音字母”当成了思维和书写的载体,而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却变成了思维和书写的客体,汉字因此蜕变成汉语的“第二层衣服”,亦即成了拼音字母的衣服。这种主客易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汉字的自我隔离和疏远,是对运用汉字能力的严重销蚀。

  “拼音”能够“代替”汉字吗?不能。汉语中不计声调的有效拼音只有400来种,而最基本的“国家标准汉字集”的字数是6763个,其中读“yi”音的字有101个,读“li”音的字有88个,拼音与字形根本不可能一一对应。而国家强制性标准字集GB18030中,则有27533个汉字,其中读“Li”音的字有246个,读“Yi”音的字多达326个。“打拼音”仅仅输入“Li”和“Yi”,要找到所需要的那个字,何其繁,何其难。

  汉字的“音”是衣,“形”才是身。“弃形留音”,等于“舍身存衣”。“拼音输入法”离开了对汉字造字元素的直接思考和运用,无异于对汉字的疏远和离间,久而久之,在拼音输入法使用者的眼中,汉字有可能形神俱灭,汉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化遗传基因,也将因“拼音输入”方式的大行其道而湮灭殆尽。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惟一生命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他文明发源地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钉头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惟独中国的汉字长生不老,青春永在。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所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就“书同文”而论,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同一文字的共同的历史记录、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语言交流、共同的礼仪规制,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同一性和统一性。这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最深层的文化基石,最可靠的精神线索。

  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任何其它历史文化遗产所远远无法比拟的。在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有义务将汉字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绝不能对汉字被日复一日地“沙漠化”和被销蚀的现实听之任之。

  面对汉字的生存危机,“千龙网”上有过一篇文章写道:

  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白话文运动以来,关于汉字存废兴亡的争论没有停息。上世纪60年代曾有过汉字拼音化的设想和尝试,但很快被否定。如今,悄悄发生的这些变化,正是那些争论的继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人类发明了文字,才彻底脱离野蛮人的生活方式,启动人类的文明创造,记录下无数古今人类的思想、感情、智慧,从而成就一个人文的美好世界。

  假如有一天,我们引以为豪的书画同体的汉字消亡,代之以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会有“天雨粟,鬼夜哭”那种感天地泣鬼神的效应吗?

  语言文字学和人文学的研究证明,自从纪元前腓尼基人发明了拼音字母,欧洲就注定不能走向统一。

  比较中外历史更可显示汉字的伟大作用!罗马帝国曾经通用的拉丁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四分五裂,土地隔绝,言语相异,各自用“字母”拼写各自的语言,使各不相同、互不相通的文字纷纷出现,拉丁文也就成了历史!

  虽然中国境内的言语分歧比欧洲严重,可是因为中国没有“表音”的字母,各种方言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汉字作为一条统一而又惟一的文化生命线,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中华各民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穿连在一起,形成了有着共同“汉字血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短暂的分裂,其王朝更迭也曾不断发生,但汉字文化这条生命线,使得中国文化内在的精神气质始终不变。文字文化的统一性和惟一性,确保了中华民族的分裂是暂时的,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并且一经统一,人际之间立即水乳交融。

  而在欧洲,凭武力强行合并之后的国家,语言文字的差异化使得彼此之间在文化上相互隔膜,难以融合,很快又走向分裂。

  可以断定,假定拉丁文也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文字的话,欧洲很可能早就统一为一个大国了。反过来,中国如果没有汉字而是按各地方言使用各地的“拼音”文字,中华民族也不可能是今天这样一个大一统、大和谐的局面。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当电脑涌入中国的时候,因汉字难以输入电脑,不少人士断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甚至说“必须废除汉字,汉字要走拼音化的道路”。

  历史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论断。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凭着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我们终于突破了汉字输入电脑的各级“瓶颈”,汉字并没有在数字化时代被宣判“死刑”,我国汉字技术实现了以速度和效率为目标的第一次革命,现在又在进行仅用数字键便 可输入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鉴于汉字的复杂性,我国的汉字编码输入并不像输入英文那样简单、直观、易学。于是,仅仅为了追求“简单”,在我国用“拼音代替汉字”的“拼音输入”十分盛行,这种背离汉字文化内涵的输入方式,正裹挟着汉字在“拼音化道路”的迷途上前行。

  虽然“汉语拼音方案”的贯彻,为推广普通话,为规范统一汉字的读音,发挥了划时代的作用,但是拼音输入法与汉语拼音方案,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强调:“首先,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见《周恩来选集》下卷:“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1958年1月13日《人民日报》)。

  汉语拼音之于汉字,正如国际音标、韦氏音标与英语的关系一样。国际音标、韦氏音标,是为英文作注音用的,它们不能代替英文。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除在必要时偶而需要“依音找字”之外,绝不能用拼音代替汉字。

  20年前,“汉字要走拼音化道路”之说,主要缘于汉字难以输入电脑;时至今日,汉字在电脑上早已畅通无阻,如果仍然坚持“汉字拙劣,必得用拼音文字代替”的观点,或者违背国家的语文政策,让“拼音”与汉字“平起平坐”,用诸如“一语双文”等变相的方法,逐步让汉字“和平演变”,那就肯定是一个方向性错误!

  汉字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大一统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尽早确定汉字技术统一的技术标准

  把汉字“沙漠”变为汉字绿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正走向国际,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已出现了“汉语热”和“汉字热”,汉语“托福”、“孔子学院”受到热捧,把汉语、汉字纳入中小学“外语”教学之中,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渐成燎原之势。外国人在“米”字格上练习写汉字在一些国家已成寻常景观,那些习练汉字者的认真、执着程度,的确令“提笔忘字”的中国人感佩。

  在信息时代,某种文字能否顺利跨越“数字化鸿沟”,将决定其生死存亡。作为汉字文化的宗主国,我国无论是从自身的文化传承,还是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言,都必须尽早确立汉字信息处理特别是输入技术的统一标准,使汉字的识字教育与汉字的数字化技术教育同步推进,以适应信息时代汉字文化应用和传播的要求。为此,我们建议:

  一、应当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大力倡导“爱汉字就是爱国”

  世界上,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首先表现在文化和文字方面的认同和情感。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生命线所在。汉字的优越之处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人所公认。

  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和冲击,为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不断增强全体国民对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我们要通过在国际上设立“孔子学院”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理直气壮地在世界上宣传汉字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及其伟大功绩,充分展现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清除早已过时的“汉字拙劣论”、“汉字误国论”、“汉字必须走拼音化道路”等错误观点的遗毒,把维护汉字文化、弘扬汉字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发起筹办“国际汉字文化节”

  “端午节”被邻国申遗成功,对国人造成了不小的刺激。若“汉字文化节”也由他国率先发起举办,则会令作为汉字文化宗主国的我国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无论是为了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还是为了扩大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都有必要尽快由中央政府或某个省市发起筹办“国际汉字文化节”。

  国际汉字文化节,可围绕汉字的学术研讨、应用研究、书法、作文和汉字信息技术,在国内外集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比赛活动,并使之成为常规赛事、国际赛事,以此提高国人和境外人士对汉字文化与技术关注度和参与度,扩大我国汉字和汉字数字化新技术的影响面和应用面,营造弘扬汉字文化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人热爱汉字文化、使用汉字技术。

  反之,如果“国际汉字文化节”由他国“抢办”,对我国来说,不仅“不体面”,其负面影响更加不可低估。

  三、制订汉字技术以形码为主的国家标准

  为了避免“拼音代替汉字”愈演愈烈、避免汉字“沙漠化”和汉字书写的“遗忘症”,为了使我国自主创新的汉字技术逐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轨道,在20多年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应尽早推出科学、实用、为最广大用户喜学爱用的汉字形码技术,形成我国汉字技术特别是汉字输入技术的统一标准,包括高效输入法和普及型的数字键汉字输入法,实现我国汉字技术的“大一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汉字输入难、查字难、提笔忘字写字难的“三大困惑”。

  四、实现手机输入技术的国产化,尽快改变我国手机上装用“进口”汉字输入法的现实

  我国的手机拥有量超过1亿户。但目前我国手机上装用的汉字输入法,都是“进口”输入法。这些输入法大多不符合我国的文字规范,规则混乱,使用不便,效率低下,并且平均每台手机还要向外商交1~2美元的“专利”使用费。每年累计代价高达数亿美元!

  由于手机是外国人发明的,其“与生俱来”的输入法依赖“进口”可以理解。然而,现在我国“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的 “数字式汉字输入技术”,无论其科学性、实用性及其规范化程度,还是普及应用程度,都远在“进口”输入法之上。实现我国手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全面国产化已是时候了!

  五、把“形码汉字输入技术”纳入全国的小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多年来,我国的小学教育一般是用1~2年的时间学习“拼音”,这无疑对读音认字有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解决写字的问题,国内国外的教学经验表明,实际上是学生们越学“拼音”越不会写字!为此,建议将符合规范、科学实用的“形码汉字输入技术”的使用,纳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之中。让中小学生,每认一个汉字,就会依形输入,就会依形查字。并且,汉字输入技术的训练和查字法的学习应在国内外同步进行,以此减轻和消除“拼音代替汉字”对我国汉字文化的危害,从根本上改变汉字教学中的“三不会”——会认不会写、会认不会打、见字不会查的局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