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遏制投资过热关键是控制货币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01:34 第一财经日报

  刘晓忠

  如果用气候类型特征来比喻当前各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经济应该可以划定为亚热带气候特征。

  随着全国和各省区市宏观经济数据的相继公布,中国宏观经济出现偏热迹象已经获得了共识。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上看,投资和出口,特别是投资,在上半年体现得不仅过热,还有点热得发烫。仔细分析上半年投资增长情况,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从总体上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环比也表现出不断走高态势。这有点类似于2003年上半年的情况,投资已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

  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看,基本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长,相对于其他领域又显著偏快。满足生产和投资需要的票据融资、短期贷款及基本建设项目贷款增长较快,且多增幅较大。这些投资将可能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会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会增加大量的无效投资、低水平重复投资等。

  从投资的地域结构上看,投资出现了全面过快的迹象。日前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5个月,东北、中部、西部和东部四大区域的投资都出现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形成了投资增长的“四大火炉”。

  从投资资金的来源来看,出现了一个与以往不太一样的特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较为明显。即投资增长与信贷增长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投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信贷增长率。这种新的情况表明,在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金融脱媒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脱媒的金融资源对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而这种金融脱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央行现正推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效用。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过高投资增长率,中央高层和相关政府部门近日频密表态要加强调控。目前主要是通过土地、信贷闸门,市场准入政策以及央行不断加强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来实施。

  个人认为,如果执行得力,这些政策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但这种遏制只能是暂时的,政策一旦松动,投资就将很快出现反弹。而且,从过去的经验看,不论是土地、信贷闸门,还是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实际上都是一种局部、中观和有偏重性的调控政策,调控往往会陷入一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境地。显然,仅仅在过去的调控手段上加大力度,是很难走出“高投资-调控-投资转移-再调控”困局的。

  目前,关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原因,学界和政府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和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在不能有效缓解货币流动性过剩和提高利率水平的情况下,要真正遏制过热的投资增长,是不可能奏效的。

  因此,面对热得发烫的投资,

宏观调控不仅需要换挡,更迫切需要换位。在继续严控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闸门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譬如,在货币政策上,央行在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基础上,不断稳步扩大
人民币汇率
的浮动范围,引导人民币适当升值,降低贸易顺差额度,缓解外汇占款所带来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同时,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和资金成本,降低投资回报率。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缓解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进而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经济增长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作者为北京普蓝诺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