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翰园碑林:旅游景区改革的特别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20:53 经济视点报

  翰园碑林的改制成功,一方面让一直在困境中挣扎的翰园碑林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另一方面也为河南全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开封提供了一个样本,这无疑成了旅游产业改革的一大成果。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翰园碑林这个性质特殊的改制样本,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在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翰园碑林的教育职能还能继续发挥吗?这样一个性质特殊的样本能否复制到其他景区的改制中?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传金 实习生 余 强

  “当代文化愚公”,年近八十的李公涛,这下应该轻松了。

  开封市政府再次为他未竟的事业增添了新动力,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体制上的助力。

  7月28日,距离翰园碑林创办二十一周年还有一个月时间,中国翰园碑林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了。

  而在1992年,为支持李公涛创办中国第一座民办碑林,政府无偿划拨了120亩土地,同时,给予了部分资金上的支持,使李公涛的梦想走向了现实。

  这次,理顺了体制,让翰园碑林结束了20年来没有法人代表的尴尬局面,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李公涛的梦想越来越清晰。

  然而,翰园碑林的改制,还被政府赋予旅游景区改革试水的意义。去年,开封市被河南省旅游局指定为河南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可是,作为一个民办公助的公益事业被改革成为股份制企业,它的公益性质会不会受到影响?它的成功转型,对其他旅游景区的改制有何样本意义?

  一朝正名的喜悦

  在开封市政府的主持下,中国翰园碑林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李公涛所担忧的翰园碑林的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得到改观。

  8月1日,雨后的翰园碑林,一半绿意婆娑,一半烟波浩渺。

  在翰园碑林管理处,常务副主任谢东伟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这下,李公涛先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7月28日,在开封市政府的主持下,中国翰园碑林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了。李公涛所担忧的翰园碑林的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得到了改观。

  在一份《开封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6)22号文件(以下简称《纪要》)中,记者看到包括的4项内容,一是由开封市旅游局代表政府与翰园碑林创建人及其家庭,共同组建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在评估后的6751.5万元资产中,股权划分为国有资产占45.37%,创建人及其家庭占54.63%;三是国有股份不转让、不分红;四是30年后,翰园碑林创建人及其家庭把所拥有的股权无偿移交给政府,实现创建人的宿愿。

  一直参与改制工作的谢东伟告诉记者,这4项内容体现了“政府的英明”。他认为,整个改制过程之所以顺利,就是因为政府把改制的态度与李公涛的无私奉献精神结合起来。从3月份开始决定改制,经过清产核资这中间只开了4次会议,就成立了以《纪要》为基础的股份制公司。

  而在这一方案中,李公涛对改制的意见特别强调两条:一是坚持家训的奉献精神,“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至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二是由创建人及其家庭继续负责碑林的管理和经营,完成未竟的事业。

  李公涛的意愿实现了。“现在,翰园碑林拓宽了融资的通道,在后期建设中,将会有更大的动作。”谢东伟表示。

  在揭牌仪式上,新公司董事长、李公涛的大儿子李孝泉表示,在以后的30年内,他们将在偿还1000多万元债务的前提下,再投入5000万元,高质量完成翰园碑林的后期建设任务。

  二十年没有法人代表的尴尬

  因为它是公益事业性质单位,没有独立的法人,办不了工商营业执照,只办理了税务证。所以,翰园碑林虽没名分,却履行着正常纳税人责任。

  事实上,翰园碑林过去二十来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尴尬的状态。

  谢东伟表示,翰园碑林虽然没有名分,却履行着正常纳税人责任,因为它是公益事业性质的单位,它没有独立的法人,办不了工商营业执照,却办理了税务证。

  然而,这种局面,对李公涛来说,直接的影响在于无法正常地向银行借贷,导致碑林建设步伐一直缓慢。

  翰园碑林的发展历程,就见证了其中的困苦。

  1985年,刚从开封地区供销社饮食服务公司经理位子上病退下来的李公涛,受到当时《开封月报》开展的“重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事业”大讨论的启发,决定倾尽余生,广收天下墨宝,建造一座碑林,誓为后人留下一座文化不动产的心愿。

  而这一宏大愿景,对李公涛来说,绝不是心血来潮。

  出生在宋代皇陵边上巩县回郭镇的李公涛,1951年参加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遣回老家劳动改造。21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平反。

  在劳动改造期间,他没有在逆境面前灰心丧气,而是在劳动之余刻苦学习书法。平反后,他感谢党对他的信任,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终因积劳成疾,不得不病休。

  艰苦的磨难赋予了李公涛做事“一根筋”的禀性。

  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李公涛拿出了家中的2万元积蓄,开始了一系列的碑林筹备工作。

  然而,李公涛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他首先得到的不是社会支持,而是非议:李公涛想借此发名人墨宝财;想得到社会的赞助,等等。

  为了回答社会上的质疑,李公涛向政府作了法律公证:碑林建好后,全部无偿交给国家。

  并刻下《家训碑》:“为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开封,兴建一座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碑林,把现代书法留传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孙接着干。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特作家训,镌刻于石,嘱儿孙共遵之。”

  他的事迹最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共接受社会捐款达364万元。然而,这对一项浩大工程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无奈之下,他上书政府,得到了响应,政府先后共投资达550万元。

  然而,这些费用还无法满足3700块碑刻、长达3公里的碑林以及园林景区建设投入。

  李公涛想到向银行借贷,可是作为一家公益事业,他又不能成为翰园碑林的法人代表,土地又是政府无偿划拨的,银行不会向他们借贷。在没有门路之下,他开始向民间借贷,20年来,他累计向民间借款达773万元。

  而这20年里,为了建设碑林,李公涛全家约法三章:“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李公涛一家共投入了1500多万元。这其中,其大儿子李孝泉就共投入670万元。而这全是李孝泉搞公司获得的盈利。

  在建设中举债,在举债中建设,让李公涛深受资金匮乏之苦。建建停停,停停建建。

  现在好了,谢东伟说,公司成立后,有了法人代表,他们可以以翰园碑林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很方便地融资了。

  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翰园碑林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书画碑刻艺术宝库,中国高档次的文化名园,全国书画艺术的交流基地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基地。

  “翰园碑林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谢东伟对翰园碑林的发展前景很乐观。为此,他们描绘了很壮观的建设工程。

  这些工程有主题碑廊的完善工程;碑雕文化展示工程;中国历代书画名家雕像工程;中国楹联文化展示工程;翰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八大工程。而这些工程总投资将达到最低5000万元。

  这些工程完工后,李公涛先生的奋斗目标将会实现:翰园碑林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书画碑刻艺术宝库,中国高档次的文化名园,全国书画艺术的交流基地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基地。

  谢东伟表示,土地使用证已经办了,现在正在办理房产证呢。而眼下,他们的各项工程已经陆续上马了。

  显然,翰园碑林不愿意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

  而这一宏大的发展目标,其实是建立在目前翰园碑林发展基础之上的完善与开拓。

  1992年,政府为支持翰园碑林的发展,决定无偿划拨120亩土地及湖面归翰园碑林所使用。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李公涛先生决定依水建园,建设一座融书画碑刻艺术与古典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园。

  经过4年的辛勤努力,到了1996年,翰园碑廊工程基本告成。而这时,也正是李公涛先生与政府签订的碑廊建成后无偿移交给政府的时间,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移交未能成行。

  李公涛决定进行第二期建设。

  依托翰园湖水,二期建设集中在园林景区上,建起了翰园山,在碑廊气势雄伟之中,融入古典园林的清幽奇崛,形成了碑廊、翰园山、翰园湖,水光山色映画舫般的格局。苍松翠柏,异花垂柳,步入其中,如入仙境。

  而这一效果,又花去了李公涛6年的心血。

  而这时,翰园碑林也已声名鹊起。加之,他们因势利导开发了翰园春节祭祖庙会、花鸟鱼虫展、翰园书画活动等旅游项目的推介,使翰园碑林成为开封旅游景区中的一颗明星。

  这使翰园碑林的建设步入到良性发展之中。

  谢东伟表示,现在他们正在筹划进行开封周边二级旅游市场以及河南之外的三级旅游市场的开发,进行大规模的推介宣传,让翰园碑林走出去。

  商业运作VS教育职能

  翰园碑林作为李公涛精神的载体,虽然改制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但是不会因为经济利益削弱了它的教育基地职能作用。

  李公涛全家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李公涛被誉为“当代文化愚公”。

  中国翰园碑林被新闻界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民办碑林”、“东方文化艺术宝库”。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那么,翰园碑林改制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会不会为了经济利益削弱了它的教育基地职能作用,这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据了解,7月中旬,对改制后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能这一课题,河南省委宣传部创建处负责人对翰园碑林进行了专题调研。

  早在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来到翰园碑林视察,称赞李公涛精神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翰园碑林作为公涛精神的载体,谢东伟表示,不但不会减弱,而且还要加强。

  他认为,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也是他们后期建设之中的一个重点。他举例说,他们准备以宋文化为依托,建设一个古代科举制度文化的展示厅、宋词园,等等。

  一个特别的改制样本

  翰园碑林一开始被政府定性为民办公助的公益事业,而其他几家旅游景区则是经营性事业单位,虽然改制目标一致,但改制难易不言自明。

  翰园碑林改制成功,被视为开封市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作为全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开封来说,这次改制具有样本意义。

  去年7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后,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改革随之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视野。省政府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开封,作为全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针对目前全省旅游景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给出了改革的方向——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

  随后的11月,开封市政府便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具体意见,并拿出了实施方案,提出要使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的方式可以采取股份制改造、整体出让、职工参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

  据介绍,这次涉及到的改制的旅游景区包括翰园碑林、天波杨府、龙亭公园、禹王台公园、铁塔公园、开封府、清明上河园及包公祠八个景区。

  而在八个景区中,开封府、清明上河园及包公祠都已进行了改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公祠的改革,被认为是“一个失败”。据介绍,这家直属于旅游局的旅游景区,在去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五六十名职工仅持股不到30%,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职工的抵触情绪很大。

  有了前车之鉴,政府便把翰园碑林的改制作为2006年的重头戏。

  现在,翰园碑林改制成功,是不是说,就能够为其他旅游景区的改制提供示范意义呢?

  业内人士分析,从参与改制的天波杨府、龙亭公园等四家旅游景区来看,它们都属于开封市园林处,都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这些景区有的收益还不错。如果按照改制的原则,实现统一管理,行业指导,改制后,它们将划归旅游部门,这对于开封市园林处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8月1日,在园林处办公室,赵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的上级公用事业局已经明确给出改制的时间表,就是今年要结束。而目前改制的进展如何呢?

  赵主任说,现在只是拿出了一个改制的《草案》,还处于商讨阶段,但与投资商也谈过,只是没有听到有结果。而如何改,现在没有定论。显然,距离年底仅5个月的改制时间,这对园林处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而对于能否借鉴翰园碑林的改制方式时,赵主任没有明确回答,只是说,也有借鉴的成分。

  可事实上,一位知情人士认为,政府推动旅游景区的改制工作,从翰园碑林入手,想借以推动余下几家旅游景区,事实上,效果未必明显。

  他分析,按从属性质来看,翰园碑林一开始被政府定性为民办公助的公益事业,而这几家旅游景区则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虽然改制的目标一致,但是改制的难易不言自明。特别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多口管理,这些都为改制设置了很大的障碍。而站在这个角度看,翰园碑林的改制只能说是改制中的“特例”。

  显然,旅游景区改制,对开封市政府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