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副主任:解读台商西进运动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1:2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王思睿 发自武汉

  到2005年底,来祖国大陆投资的合同台资金额达89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投资417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超过4900亿美元。穿越浅浅的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早已势不可当。

  而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实现“三通”后,大陆或对岛内经济将形成负面冲击。为此,在湖北省举行的“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上,《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叶克冬。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两岸人民经贸往来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台湾岛内也有人担心,形成“三通”的那一天也可能会使大陆人流、产品涌入岛内,影响当地经济。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叶克冬:两岸经贸往来带来的效果肯定是多方面的。对于台湾经济而言,需要有扩大原材料输入、产品输出的岛外市场。位于海峡西岸的祖国大陆就是一片广阔的地区,无论在市场销售、人才储备、商品流通方面,都具有很广的前景。

  大陆已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这个数字基本弥补了台湾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政府的态度是不必计较两岸经贸谁在吃亏,因为台湾同胞是我们骨肉相连的兄弟姐妹。

  因此,两岸更多的经济贸易合作和交流是互利的,既促进了大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台湾经济能继续成长,为岛内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给台湾人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随各项商务成本的上升,台商“北上西进”成为两岸经贸往来的题材之一,有人认为类似当年的“上海热”,或出现“重庆、武汉、南昌热”。在政府层面,对于此类投资流变有何作为?

  叶克冬:向东部沿海之后的腹地深入,涉及的产业不一而足,这或是两岸经贸的一个增长点。以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后于东部沿海,而前者在能源、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较后者另有一番广阔的前景。

  随祖国大陆市场深入开放,台商此时进入中西部地区发展将在广阔的内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独特的行销渠道,这是推动台商投资中西部的最大动力。很多台商也早已看到这方面的机会:在中西部投资的回报率提高,收益明显增强。

  例如在位于西南的四川省,投资的台资企业有近50%的企业赢利,近30%的持平,还有的企业正待投产或正在建设中,赢利水平普遍高于内资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如当初台资在东部沿海发展相同,国家还是会对台商在中西部扩大投资给予尽可能的保障。去年,国家开发银行提供300亿元人民币,解决台商融资问题,现在已进入具体操作环节,有些技术问题正在解决中。2006年,另有银行还将提供资金,解决融资问题。2005年至今,随着各种制约因素的逐渐解决,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中西部可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

国民党时任主席连战还在两党60年来首次会谈中,提出“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那么两岸经贸合作中,目前还有哪些实际的困难需要解决?

  叶克冬:国共两党在两岸召开的两岸经贸论坛,由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自率团来访,除了国民党高层人士以外,还带来岛内工商界企业,就两岸的“三通”、金融、农业方面的等等合作双方进行磋商。接下来,今年我们和台湾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我们认为,无论政治方面两岸如何处于僵持或紧张局面,但两岸关系还能够保持相对平稳,得益于两岸“势不可当”的经贸联系和密切的民间交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总之,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进行平等、有诚意的协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对两岸关系发展有利的事、对将来国家统一有利的事,我们都会努力去做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