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易宪容:CPI为何与民众感觉相背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18:02 上海金融报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而GDP增长则10.9%,因此,不少人说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时期。但实际情况与这种大好形势却不同。比如,央行的多次调查显示,对CPI,民众的真切感觉却恰恰相反,是物价上涨幅度很快。即居民对“物价过高”判断的占比升至24.4%,较上季提高2.3个百分点;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2.1%,比上季下降3个百分点,降幅较大,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反应强烈。CPI走势为什么与民众感觉相背离,这可能与目前中国制定CPI的质量不高有关。

  CPI编制与现实严重脱节

  目前,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

  官方的CPI编制系统从1950年就开始,无论是从经验上来说还是历史数据上来说,都有相当的科学性。但是,如果把从1950年到2005年的历史分为两阶段,那么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下的经验与历史数据对后来市场化的数据与经验基本上是断裂的,在完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数据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其连续性的意义不大。还有,即使是从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为界,那么1978年到2005年近30年的时间里,整个经济制度、经济条件、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的现实经济生活面前,官方的CPI数据编制的滞后与非科学性早就是不争的事实。

  很简单,如上面所说的,为什么官方的CPI与居民的实际感受差距很大?如果我们假定官方的CPI编制是科学的、数据质量很高,那么多年来社会早就希望官方把其CPI编制过程与程序、样本的取得、不同消费品的权数等公开化、透明化,这些都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官方为什么就是不敢这样做呢?CPI编制不公开透明,既容易导致民众对这种CPI指数的质疑,也不利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决策,剥夺广大民众与研究者的知情权。

  还有,国家统计局曾强调,他们的统计数据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与国际惯例接轨没有什么错,但这种接轨如果不能建立在实际的国情基础上,不能够反映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那么这样做不仅不是与国际惯例接轨而是教条主义照本宣科。比如,为什么目前城市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的教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住房消费、通讯与交通等则无法反映在中国CPI编制中呢?在发达国家,这些方面CPI权数与类型都有很大变化。

  如在美国,其消费者价格指数就包括了

能源、汽车贷款消费、休闲娱乐、
宠物
、运动器材、俱乐部会员卡、新汽车、私人交通等,而且它们的消费价格指数也是在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但中国这些消费价格上涨如此之快,为什么就不可把真实的居民消费反映在我们的CPI中。这只能说明官方CPI编制严重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脱节。

  再有,近来增长最快居住类消费,看上去国家统计局听了市场意见,居住类消费在快速上升,但不仅计算基数有问题,而且其权重与国际接轨相差很远(如中国的居住类权重为14%,而美国则达到38%)。一种不能够反映现实经济生活指数编制,其对经济生活的解释力肯定是十分弱的。

  CPI质量不高可能误判经济形势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强调目前国内许多经济问题之症结,是低利率政策。

  一是政府管制下的银行利率(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25%)严重低于民间信贷市场利率(年息12%)。

  二是中国的利率水平与名义GDP增速严重偏离(一般来说,两者基本保持一致,即正相关;但中国利率水平与名义GDP负相关,相关系数负60%)。

  三是美国与中国同时在2004年开始加息,美国上升了17次,而中国经济比美国繁荣,GDP增长要快几位,但中国利率只升一次半。

  四是由于中国经济繁荣,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国际水平,从而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而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就是利率。但目前国内银行利率与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严重背离,这就是银行流动性泛滥的原因所在。

  因此,如果不改变国内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国内市场扭曲的种种经济行为要得到调整是不可能的。比如,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完全就是低利率政策导致的结果。

  面对这样严重的低利率政策,央行为什么不调整呢?这里既有央行货币政策的思维仍然陷于传统之中,也有通货膨胀数据质量不高而导致对现实经济形势的误判。因此,现代的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已经不是那种逆风而动(即根据已经出来的经济数据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传统思维,而是采取中性的货币政策(即尽量减少货币政策工具的出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强调的是前瞻性),所参考的数据并非仅是CPI的变化(还包括资产价格的变化)。

  CPI指数体系亟需重新建构

  因此,在国内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房地产价格与股市价格),CPI上涨不快也不是利率不上升的理由。但是,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我们只要看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就知道其中的数据与实际有多少脱节。如2005年居民的居住消费为808元(有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交通和通讯996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

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费用)。

  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就是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这就使得中国的CPI体系什么类居民消费的价格上涨就不计算什么,什么类居民消费的价格下降就计算什么。尽管这种说法有些极端,但也是中国CPI体系的现实。

  总之,目前官方CPI编制严重滞后于现实的经济生活,滞后于国际CPI编制科学的发展,不少是旧有观念的构想,其科学性当然令人质疑。用这样的数据来进行判断与决策,可能成为当前经济决策产生偏差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