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审计调查情况表明:湖北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催生县级财政三大变化(06-7-2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11:38 审计署网站

  近几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以民营为主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实行了“县财省管”的财政体制改革,实施了项目、信息、资金、计划“四个直达”等一系列“扩权强县”的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效果如何?为此,湖北省审计厅今年选择洪湖、广水、赤壁等9县(市)2005年财政运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委、省政府推行的这些改革措施在这些地方得到落实,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财政发生了新的变化。

  县域经济活力增强 经济发展使财政收入质量提升

  审计调查发现,9县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05年,9县市实现GDP总量分别比2003年、2004年增长12%、6%;经济结构明显改善,GDP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22:47:31分别调整为28:36:36。特别是民营经济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民营经济贡献的财政收入占全地域财政收入的19%。过去财政收入“水分”较多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特别是随着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工商四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充分表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影响财政总收入中的重要地位。据审计调查,9县(市)去年全地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28%,较2003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6.36%,与2003年相比增长30.58%;工商四税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7.49%,比2003年增长34.05%。

  政府财力稳步增长,财政保障能力大大增强

  从2004年开始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财力下移、困难上移”,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县(市)可用财力明显增加,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9个县(市)实际可用财力比2003年增长33.26%,财政供养人均可用财力分别比2003年增长44.85%。政府可用财力的增长促进了县级运转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各地在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性资金,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支出结构明显改善。一是县(市)上解上级支出比重下降、本级支出比重逐年提高。9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4年、2005年分别为95%、96%,县(市)本级支出逐步增加,相应减少了上解上级支出数量,体现了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二是用于人员支出相对减少,财政对事业发展支持度逐步提升。2003年到2005年,9县(市)财政供养人员支出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员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三年降低了近12个百分点。而用于事业发展所占的比重三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三是农业、教育等法定支出大幅增长,社保支出基本保证。2004年、2005年,9个县(市)农业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五成和三成;教育支出连续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上升,保持了与同期地方财政收支相应的增长水平;社保支出基本得到保证,2005年,9县(市)社会保障基金支出64923万元,比2003年增长56.31%。

  财政信息直达互通 资金运转明显提速

  财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后,实现省县信息直达互通,省对县的补助、资金、专款、财政收入直达绕开了市级财政,资金留用、返还、调拨直接结算,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被市级挤占、截留等情况,有利于保证各项资金及时到位,大大提高了资金运转效率。省管县前,县财政在每月月底才能收到省调拨资金;新体制后,省财政调拨资金每月月初就可以及时到县里,提前近20天,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县市因收入的季节性和入库的不稳定性造成的资金调度困难,保证了资金及时到位。如蕲春县2003年一季度收到资金调度3 200万元,2005年一季度收到资金调度5 700万元,增长78%,确保了县乡干部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和事业的发展。

  在调查过程中,有关领导一致反映,县级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不仅充分调动了县级政府

理财的积极性,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级
财政部
门普遍认为,县级财政体制改革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为了进一步扩大改革的效果,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政策,逐步扩大到所有县市,完善财政“省管县”体制,实行财政激励政策,增加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真正增强县级财政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