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九成洋超市违规设立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8:05 法制早报

  见习记者 宋晓俐

  一家大卖场有上百家供应商,一年下来,收取的各种费用上千万元。

  “洋超市”拖欠货款严重,结算期太长,已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

  部分外资大卖场实际上采取“零成本”扩张策略,用中国的钱抢占中国的市场,开新店不必自掏腰包。

  来自原国家经贸委外经司的一份统计表明,早在2001年9月,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是40家,但实际全国共设立外资商业企业多达356家,这意味着约九成外资商业企业均属违规设立。中国零售业的专家王海诚根据目前实际情况,估计认为,这一比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作为“洋超市”中的“老大”,家乐福超市几乎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先是触目惊心的“咸鱼干生蛆”;之后又被指“售卖标注2007年生产的面包”;接下来又是“粽子包装生产日期可随意涂改”……

  本以为连续不断的风波之后会稍稍平息,可就在近日,家乐福又曝出其小家电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新闻。

  “像家乐福这样的洋超市,目前在我国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都进入我国市场,抢滩路线图是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完善构建自己的商业布局,使得我国的本土企业受到空前挑战。”我国零售行业著名专家张秋白表示。“更需要人们思考的是,‘洋超市’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他们给中国零售业市场带来的很多隐忧。”

  “洋超市”自定“苛捐杂税”猛于虎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白玉豆腐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大品牌。

  “现在,有很多知名的‘洋超市’主动找上门来,希望我们的产品进入。”“白玉豆腐”的企业办公室白主任介绍说。但是他也道出了另外一份无奈:“我们的产品要进入‘洋超市’是很容易,但是进去之后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白主任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进入这些‘洋超市’之前,都要根据产品的销售量一次性地交付进场费500到2000元不等。

  另外,“洋超市”还要求企业交纳各种其他费用,各家大卖场要价不尽相同,有的几百元,有的数千元。圣诞节、春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每逢节日,都要收一笔节庆费,甚至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要交,现在就差清明节没要钱了。我们的利润越来越小,货价压得越来越低,但费用却还在不断地增加。一家大卖场有上百家供应商,一年下来,收取的各种费用上千万元。”

  拖欠供货商货款成为全行业问题

  “洋超市”拖欠货款严重,结算期太长,已成为全行业的问题。

  合同上一般约定结算期是60天,但大卖场往往以各种理由延长。前些年平均是75天结算,现在3个月内能结算都算快的了,一般都超过100多天才结算。“在这个期间内,供货商又不能停止供货,否则就要因为供货不及时被罚款。”长期为各大“洋超市”供应化妆产品的李先生委屈地说:“和他们打交道,受的气太多了……”

  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超市竞争非常厉害,有时候超市也不和你商量,单方面就降价销售了,有的降到成本以下,结算时就按降价价格算,差价则由供货商承担,还不出具相关的销售资料,如果你要查询,还得交笔查询费。

  做生意是两厢情愿的事,各有所图,而实际上,和“洋超市”打交道的供应商大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洋超市”会想出各种办法制约供货商。

  如每月只确定一个日子作为结算日期,这一天如果不清账,那就只能等到下个月的这一天再结算,供货商为了急于收回货款,也就认了。

  除此之外,“洋超市”因为自己的“排场”大还会向供货商们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例如退货。”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超市是开放货架经营,肯定会有消耗,有的商品本来应叠3层,他叠6层,很多东西被压坏了,这时候超市就要求全部无条件退货,损失全算供货商的。

  洋超市开新店“空手套白狼”

  外资零售巨头一年能在我国连开十几家大卖场,要投资数亿元,国内还很少有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

  外资零售巨头果真是靠“财大气粗”吗?

  北京市连锁经营协会资深专家王海诚告诉记者,部分外资大卖场实际上采取“零成本”扩张策略,用中国的钱抢占中国的市场,开新店不必自掏腰包!

  外资巨头的经营技巧十分高明,他们通常在开第一店时投资是到位的,而在开第二家、第三家之后,就不用自己掏腰包了。他们靠拖欠货款、向中国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场费、赞助费就可以连续地开店。供应商摊派的赞助费有的2000元,有的1万元,一家新的大卖场开业后,他的第一批货必须摆满货架,这批货往往是不给你结算的,业内叫“铺货”,算是向供货商收取的押金。

  最让供货商们感到郁闷的是,如果卖场一旦倒闭,最倒霉的就是他们。

  有良心的店主事前能告诉你,低价退回一小部分货,有的则干脆也不告诉你,让供应商血本无归。一家商场是否亏损,供货商根本看不出来,因为他占着大量资金,到他突然倒闭那一天,什么都晚了。

  据了解,去年以来,各地陆续有一些超市因经营不善而突然倒闭,供货商大量货款被“压死”,于是就发生了供货商集体前往超市哄抢货品的事件。

  九成外资商企均属违规设立

  有人说,外资企业是“跑步”进入我国市场的,甚至不惜以各种变通手段,违规提前进入。

  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对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开店必须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承诺,在第一年即2002年,外国服务提供者仅限于以合资企业形式在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和6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和青岛)提供服务。

  在北京和上海,允许的合资零售企业的总数各不超过4家,在第二年才开放所有省会城市以及宁波和重庆,另外,营业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拥有30家以上连锁店的,必须由中方控股。

  实际上,外资商业企业无论是股权设置,还是开店区域,都已大大突破了这些限制,远远走在了我国承诺的时间表之前,这已是业界的公开秘密。重庆市商委主任秦文武告诉记者,近日一家外资商业要来重庆开店,却始终拿不出相关手续,反而到处找领导协调。

  来自原国家经贸委外经司的一份统计表明,早在2001年9月,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是40家,但实际全国共设立外资商业企业多达356家,这意味着约九成外资商业企业均属违规设立。2001年的40家现在发展到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而违规的356家也同时发展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违规设立的现象还会这么严重吗?中国零售业的专家王海诚根据目前实际情况,估计认为,这一比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据一些业内人士反映,这些企业有的是地方政府越权批的,有的是采取假合资假内资等手段变相设立的。还有的外资企业以国内自然人名义注册商业企业,有的在收购国内企业时不进行变更登记,有的擅自突破区域限制到县级市开辟。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对此进行了整改。

  一些商业业内人士反映,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上述经营行为,显然有不公平竞争的色彩,已明显对我国本土企业造成冲击,是一种服务业倾销行为。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服务业倾销出台相关判定标准,重视和研究不够。有关人士建议,当前必须重视中外商业企业的公平竞争问题,以规范商业市场。

  洋超市过热危害正在放大

  “洋超市进入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它的炙手可热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张秋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洋超市”的过热会在无形中损坏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有关部门曾对违规外资商业企业进行了整改,但许多内资企业反映:“对那么多违规开的店,政府就像计划生育超生现象一样,生了也就生了,没能采取什么硬措施。”

  他们建议应当依据世贸规则,提出损害赔偿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董事长张文中说:“外资在中国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家乐福销售额上千亿元,在中国违规开了二三十个店,仅被罚了几百万元就草草了事,而且就在国家整顿期间,又在江苏无锡市开了一个分店。相对于中国银行在美国违规被罚上亿元的事件,我们的处罚真是太轻了。”

  其次,洋超市对于本土行业的冲击太大。北京连锁经营协会的王海诚说,中国一二级核心商业资源都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外资进入最多的地区。外资企业以不公平、不对等的手段急剧扩张,加快了我国商业资源的流失。据介绍,许多城市把最好的商业地段低价拱手“送”给外商。一些城市缺乏商业规划,结果

城市规划被外资投资牵着走。一些内资商业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被迫向农村退守,重新打起“游击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