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专家谈珠三角经济转型: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 11:4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何雨华 陈霞 访谈嘉宾: 丁 力(经济学博士、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 潘叙迭(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广东商业联合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经济创造了昔日的辉煌,但时至今日,虽然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依然排名全国前列。但同我国许多地区一样,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源日益紧张、各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原有集粗放型及外源型于一身的旧有经济模式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虽创造了广东经济昨日的奇迹,却束缚住广东经济未来发展的脚步。广东省经济已经走到了转型的时间窗口。 丁力及潘叙迭作为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对于广东省经济该如何转型,有其深入的研究及独到的看法。 产业转型困难不少 问: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排头兵,也造就了广东经济的辉煌,及广东人的骄傲。丁教授最早提出广东经济要防止拉美化倾向。请问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丁力:我所指的珠三角经济的拉美化是指经济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是艰巨的,其困难要超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广东是外源型经济,是靠资源,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的发展的。这种模式不是中国独有的,这种发展模式走到一定程度,随着比较优势慢慢失去,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面临工业化转型的门槛。 广东省经济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走完工业化初期阶段不是靠自身力量完成的,60%以上靠外部力量来实现。经济对外依赖性大,使得广东经济转型的自身力量薄弱。目前珠三角在提倡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需要有基础,而外源型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行,所以要再次依赖外部力量实现转型,而外资是根本不会帮助我们实现转型的,所以拉美化国家问题就出来了。 问: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从目前看,通过继续引进外资是否能实现技术向国内的转移,从而实现经济转型? 丁力:在外源型经济模式下,技术转移比较难。当初拉美国家也想转,但是因为其前期过多依赖外部力量,所以其转型有很大难度,要看外来经济愿意不愿意转,而广东面临的正是这些外来经济没有转的动力的局面:第一,本来这些来料加工就是靠成本优势,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这些外来经济要转,比登天还难,从追求低成本转向创新型企业,这个困难和风险都很大;第二,外来经济本来就是靠技术占领国内市场的,根本不需要介入到当地的自主创新机制中来,因为会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我们最后发现,要实现经济转型只能依靠自己,要靠我们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问:由于珠三角的土地、人工各项成本抬高,在加上珠三角当地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因此珠三角经济的转型可能还包括企业如何走出去的问题,请问在这方面企业的进展如何? 潘叙迭:珠三角产业转型没有那么容易,珠三角目前专门做加工贸易的企业大概有7万多家,两头在外,这些企业除了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外,大部分还是从事制衣,鞋帽等行业,靠赚取一点劳务费生存的所谓“血汗工厂”。 珠三角这类企业(血汗工厂)占用了大量劳力和发展空间,考虑到珠三角今后的产业转型,这部分产业肯定要考虑到慢慢转移出去。但是如果政府强迫转走肯定做不到。目前珠三角劳力成本在提高,再加上其他一些成本提升,这些企业自然会慢慢转移到泛珠三角地区或者周边,但是这个转移速度不会很快,因为加工贸易本来就是靠距离的成本获得利润,在哪里进口在哪里出口,如果走的太远,影响物流成本,就没有什么利润了。 人力成本、电费、原材料等各种成本都在上涨,不仅仅是珠三角的问题,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如果整个终端(销售终端)没有办法提价,那企业生存就存在问题,由于沿海地区的物流成本优势,大量的外贸加工型企业还是将集中在沿海地区,比如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就我们调查来看,珠三角这类企业的外迁并不是把所有的工厂都搬走,而是在其他地方再办一个工厂。 问:现在很多人说珠三角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赚钱,因此要压低劳动力成本,给这些企业留出生存空间,对这种说法怎么评价? 丁力:不能简单的说这类企业不赚钱。广东对外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前店后厂,厂并不是企业,只是生产车间。很明显,现在很多厂不赚钱,并不等于店不赚钱,只是所赚的利润没有表现在国内。 为什么劳动力成本提不上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店和厂荣辱与共了,因为店的钱是靠厂赚出来的,所以就要尽可能压缩厂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劳动力成本提不起来的原因。此外,劳动力的工资成本还受要素供求关系的左右,其次是受劳动力质素左右,但是现实是珠三角这两个状况都不乐观。所以说靠工厂老板主动来抬高工资不现实。现实的做法不是逼着企业提高工资,而是说在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加剧之下,政府如何避免让工厂更加变本的剥削工人。 目前涨这么点工资,我认为对企业来讲,不应该是很大的问题,相反,像现在电费,原材料,环境治理成本等综合抬高,对企业的压力就比较大了。 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 问:现在经济转型已经摆到了广东省政府的台面上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也提到要实现自主创新,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转型,请问广东省自主创新的优势在哪里? 丁力: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的优势在于政治稳定,这个太重要了;第二,我们的金融在进行稳步的改革,金融环境比较安全。从广东的情况看,珠三角经济目前并不是四面楚歌,比如广东的民营经济规模在全国还是具有相当的优势;此外,广东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相当积累,包括政府的财政收入,珠三角百姓的银行存款,这些都为珠三角经济下一步转型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自主创新中,广东还是有很大优势。具体讲,第一,广东比较包容开放,对新生事务认可接受;第二,广东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第一桶金,不用赤手空拳搞创新;第三,广东参与国际经济程度比较高,外资尽管不愿意配合我们创新,但实际上,我们引进消化技术的机会比内地高的多;第四,广东省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经济发展的平台比内地很多地方要高。 问:在中国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是不是自主创新意味着更多的人将失业,外资将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丁力:自主创新与中国劳动力过剩,其实并不矛盾,就看怎么把经济的蛋糕做大。有没有注意到,就算我们现在没有创新,但是国外还在通过围追堵劫来遏制我们发展。所以别人是不允许我们做大蛋糕的。不要以为廉价(产品)就能被认可,各种反倾销等手段多着呢。所以我们只能往高端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做大蛋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现在依靠人力成本优势是很脆弱的,我们迟早要走自主创新的路。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远远供大于求,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解决,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按照我们人数的多少来发展的,而是按照市场需求来发展的。 一提到给外来民工涨工资,许多人就会说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担心外资转移到这些国家。但从全球来看,外资流向的大的格局并不会变,因为外资要决定到哪里投资,不仅要考虑人工成本,还必须综合考虑政治成本、社会环境成本等。如果说有些外资要从中国撤离,说不定还是好事。我倒是提倡广东经济的发展速度要稍微降一下,空间要腾一点出来,压力要减一减,包括人口压力。 问:目前对于取消外资税收优惠的呼声很高,请问如果取消了这些优惠,对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大吗? 潘叙迭:珠三角经济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目前加工贸易产值占到广东贸易的近80%,外商的工业产值占广东省的60%以上,比例较高。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外资比重大,但其所贡献的税收还没有我们自己的企业多。这种现象不能长期存在下去。 国家正在研究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从利用外资来看,本身我们自己还没有到大规模走出去的水平,企业实力还不够,所以现在还是要吸引投资。现在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外资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第二,这些外资企业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税收收入,但是其税收收入贡献并不大,而且还采取各种避税手段。因为这些企业两头在外,只是把珠三角作为一个工厂或者车间,所以查税十分困难。 要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性及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一是要提高外资进入产业的层次。外资进入的产业,如果是污染的、劳动密集型的、初加工的、技术含量低的,就要想办法控制其进入,而不是来什么就要什么;第二是政府要在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时,加强审核及监管;第三是壮大我们自己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利用他国的劳动力和资源,赚外国人的钱。目前广东省的有关部门也在研究走出去的战略问题。 问:怎样给自主创新创造好的环境? 丁力:自主创新许多人认为只是企业的事,实际上,自主创新不光是企业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转型来配合。比如,我们现在很多政府还是热衷于招商引资,在这方面已经形成政府文化,而这种文化与自主创新的文化格格不入。招商引资的好处在于周期短,见效快。一旦招到了资金,当地的GDP马上就可以上去,经济效益立刻显现,政治地位可以再次提高。但是自主创新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投入一定能有成效。自主创新要能承受失败,做好付出代价没有任何收获的准备,这与我们当前的政治文化是冲突的。所以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的转变要靠政府,而不是企业。现在企业都说,我不创新充其量是等死,而如果自己创新是找死。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