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广州港的昔日风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14:38 财经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钟瑞海

  清朝平定台湾以后,康熙皇帝为了恢复广东、福建一带因为战乱带来的民生,宣布开海贸易。而广州由于它独特的地理特征,吸引了大量外洋船前来贸易。贸易总额,多达清初国家岁入的十分之一强

  一阵枪声,突然在虎门口的珠江水面上响起。枪声响了八下,又戛然而止。枪声来自一艘停在虎门关前的外洋大船;甲板上,八名高大魁梧、金发碧眼的洋人军官,手举火枪,依次朝天鸣放。

  另一侧,一群绿营兵勇,簇拥着几个海关衙役打扮的人物,刚刚上了这条外洋巨船。

  满船的洋人,都带着好奇的神情,环顾四周的异域风光,那陡峭奇峻的虎门关,江边金黄的稻田,以及远处隐隐约约的中国宝塔。

  这幅图景,正是

雍正、乾隆年间,前来广州贸易的欧洲外洋大船刚刚进入珠江水域,在虎门关口前,接受中国绿营官兵和海关衙役边防检查和海关登记时候的情景。

  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期

  清朝平定台湾以后,宇内廓清。康熙皇帝为了恢复广东、

福建一带因为战乱带来的民生,宣布开海贸易。当时中国生产的茶叶、丝绸、瓷器,乃至生锌、黄姜、藤条和珠母,均为欧洲市场趋之若鹜的独特产品,因此一时之间,欧洲各国纷纷组织政府特许经营的东印度公司,前来中国贸易。计有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瑞典和丹麦六个国家,每年派遣外洋大船十七八条,前来广州贸易。贸易总额,多达清初国家岁入的十分之一强。

  这种外洋大船,每一条通常都需要载着近十吨的西班牙银币,价值十几万两纹银,用以购回七八百吨重的中国货物。

  例如瑞典船“哥德堡”号,在乾隆九年回程时候,货物重量达到650吨至700吨,其中中国生锌计6000多锭、130多吨,中国瓷器约60万件,茶叶370吨,丝绸1180匹等。这种以纯粹出口为主,在广州大规模地同欧洲贸易船进行贸易的情况,从康熙末年,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巅峰时期。

  300年后,回眸广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可以看到当年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外洋船贸易,而形成的独特的地理格局。

  澳门:外洋船贸易的前哨站

  清初,葡萄牙人虽已“借住”澳门,但是清政府却对其拥有完整的管辖权,并在前山寨设有边防和海关专门机关;1731年,设立相当于副县级的行政机构,香山县丞衙门,管理中外民间事务;另设粤海关澳门口,兼有边防和海关职能,由一名旗人任防御总领,主管防务;另有两名粤海关监督的家人,率领海关衙役,专司外洋船事务。

  澳门的民事、边防和海关设置虽然齐全,但是并不实际执行边防检查和海关登记功能。因此从地理上来说,只是外洋船贸易总体地理格局的前哨站而已。

  凡外洋船到中国,第一站必先在澳门口外停泊,派遣熟悉情况的洋人坐舢板上岸,到前山寨衙门,报关投讯;意思就是这条外洋船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声明前来广州贸易。

  却说当年的外洋大船,历经半年以上的远洋航行,千辛万苦地到了中国海域,等到远远见到澳门大炮台的巍峨身影,船员们通常会欢呼雀跃,庆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由于吃不到新鲜食品,一路之上一般都会有船员丧生。待到澳门报关投讯之人回到船上,通常带回来一名中国海关衙门的领航员,称为“引水”,为大船领航,进入珠江水域。

  那时候的引水,系粤海关监督衙门的雇员,职位虽低,也是堂堂正正的

公务员。外洋大船到澳门,一定要在当地海关衙门聘请这样的一名引水,才能进入珠江水域。这名引水上船之后,手持一枚红牌,作为中国政府已经监管这条外洋船的一种标志,同时带领大船,前往虎门关口,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登记。

  虎门的边防检查和海关登记

  虎门地势独特,两侧山头虎踞,仿佛是老虎的两颗牙齿,拦住珠江水域,一向是得天独厚的海防天险。朝廷在这里驻有一协绿营水师,由一名协统,领左右各一营,兵勇数百,进行守卫;粤海关同时设虎门关口,也由海关监督的家人统领,管理海关登记事务。外洋船到虎门关前,必先抛锚等待,由虎门口的绿营官兵和海关衙役,分乘几条官船前来,登船进行检查和登记。

  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习惯,绿营官兵和海关衙役登船之时,船上洋人通常会鸣枪致意,使得这种边防和海关稽查,变得非常仪式化。尽管如此,军队和衙役上船之后,还是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应的边防检查和海关登记。主要内容是清点船上人员、枪炮及携带的刀剑数量,进行登记造册。登记完毕,两名海关衙役从引水处接过红牌,留在船上,正式代表政府监管该船。而原先上船的引水则完成任务,随官兵下船。

  绿营军队和海关衙役一回到虎门关,就立即办两件事:一是准许大船通过虎门关,进入珠江内水道,前往离虎门关十几里路远的黄埔古港停泊;二是立即派出专门人员,从陆路骑马,将外洋船的详细情况,包括登记的人数、枪炮数等内容,迅速送往广州城外西南角的粤海关监督关部衙门,也就是广东海关的总衙门。这也意味着广州海关对外洋船进行正式登记和管理的开始。

  黄埔古港岸边的仓库

  船过虎门关,有经验的外洋首席大班就会立即下船,带着一应大班和财务人员,坐舢板船先行去广州城外的贸易镇,抢占贸易先机。

  虎门关的衙役飞马将又一条外洋船到港的消息报到广州,这有时会引起茶叶、丝绸价格的微妙变化。因此,外洋首席大班早一刻到达广州,就能相对掌握价格上的有利地位。

  做生意的大班们下船之后,外洋大船继续前行,经江宽水深的二道湾,缓缓驶入黄埔古港。那时候,黄埔古港并无停靠码头,但是岸线宽阔,沿着岸线,可以抛锚停泊这样的外洋大船二十条之多。除此之外,江岸地势也相当宽阔,幅员广大,便于岸上建立临时仓库等。粤海关在岸上也设有一个海关关口,主要用于监管外洋船带来的货物,以及货物出口登记。

  黄埔锚地周围,由总督衙门派遣专门的军队予以监督,既监督外洋船的动向,也防止附近中国人上船滋事。朝廷曾有严令,外洋船上一应洋人,在贸易期间不得下船。但是因为无法实际操作,因此这条法令,只是瞒过了皇上一个人。

  洋人在岸上所建仓库,面积多达四五百平方米,以毛竹和草席搭建而成。外洋船万里迢迢而来,到了锚地,自然要全面整修。整修之时,船上来货和船帆均先卸到仓库。很快,大班们从广州买入的货物源源运到。为了装载合理和航行安全,轻的货物如丝绸、茶叶,不能马上入舱,要等到重的货物如生锌、瓷器入舱之后,再进行装载。岸上仓库的作用主要用于这里。

  广州城外的贸易镇

  广州城西门外,珠江的北岸,当时建有不少规模很大的商行,称为洋货行。这些洋货行,以和珠江平行的一条大街为中心,依次而建。实力雄厚的洋货行建于靠江一边,其他店铺和小洋货行则建于街北。由于当时珠江的岸线要比现在靠北很多,因此这个区域,应该在今天的广州文化公园一带,十三行街之南。

  靠江边的洋货行,通常实力雄厚,占地面积广大。前临大街,行内建有货场和仓库,以购入货物进行简单加工和包装,临江则建有码头。另外行中多有数个跨院,用以在贸易季节,出租给外洋船作为临时办事处,史称夷馆。这样一来,贸易镇的珠江岸边,依次都是洋货行的小码头,以将货物用平底船驳运到黄埔港,再从临时仓库陆续进仓。

  却说外洋大班到了这贸易镇,必得前往其中一家洋货行,认做保商,作为向海关衙门进行登记和纳税的担保人。与此同时,洋人大班通常会在做保商的洋货行中,租下一个跨院,充为夷馆,也就是办事处,既作为居住之所,也是收货的仓储之地。这就意味着,这种专门为外洋船建造的夷馆,格局独特,只是为了适应外洋商人在广州贸易的居住和储存货物的需要。

  夷馆建筑和当时的其他建筑不同,均为两层楼房,楼下为仓储之处,楼上则由洋人居住和办公。考究一些的,楼上甚至建有临江的西式阳台。夷馆通常为独立的院子,既有独立门户面向大街,也有侧门通往洋货行,这样便于购入的货物,通过行内的码头驳运到黄埔。这样的夷馆设立之后,除了大班之外,通常也从黄埔调来12名左右的船员,作为夷馆的守卫人员。这些守卫轮流换班,这样所有船员都有机会到广州城外住上一些天,领略广州的风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