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价格手段缓行必要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13:55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钮键军 我们认为,央行之所以不愿此时动用利率手段,主要原因是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关联度过于紧密,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不能获得出口退税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一味使用利率手段会带来新的问题 正如本报上期的预计,央行并没有加息。 7月21日,中国汇制改革一周年之际,央行背于市场对加息的预期,而决定从8月1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将再次冻结1500亿元的流动性。 作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央行从量上收紧货币供应,无可厚非。这与本报上周在《货币政策重在“度”的把握》一文中的分析不谋而合。 难看的数据 两周以来,央行一直试图打消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特别是在7月15日之前,坊间一直传闻,央行将在7月15日加息。 事实证明,市场传闻是错的。7月15日并没有加息,而使预期加息的人士大跌眼镜。 但7月18日,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公布,让市场再次燃起了对加息的热望。 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上半年GDP增长10.9%,第二季度甚至高达1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一系列的数字被市场视作央行必须加息的依据。 这些数据在紧缩性政策已经实施之后出现,到底正常与否?我们必须意识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其实,这与伯南克的表现——最近并未因美国经济数据的难看而转变“不加息”信念,几乎如出一辙。 按兵不动 在市场看来,加息或者加速人民币升值这些价格手段,是央行最应该采取的治本之策。但从央行7月21日所采取的政策手段看,至少央行在短时期内并不想动用利率或汇率手段,来抑制中国经济的过快增长。毕竟,这是一个极难准确把握尺度的问题。 另外,央行显然还在观察,并认为此前实施的政策效果,将会在近期内逐渐显现。央行6月的经济运行数据或许成为这种猜测的重要理由。 6月,中国的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增速开始减缓,而贷款增速也低于历史同期,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 这些数据的出现,意味着央行此前采取量价结合的控制手段正在发生作用。此前央行曾分别提高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大量使用定向收紧的措施。 同时,央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厚望,或许也是它不愿在此时加息的重要因素。央行一直希望,资本市场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并借以分散集中在中国银行机构上的信贷风险。 当然,市场也有说法认为,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避免对股市构成过大的打压,7月15日的股市行情就是例证。 但是我们认为,股市行情如何,不应当是货币政策抉择的依据,至少不该是直接依据。而央行之所以不愿此时动用利率手段,主要原因是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关联度过于紧密,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不能获得出口退税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宜一味使用利率手段。 那为什么本轮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从加息开始? 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表达”的需要,央行希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意识到紧缩政策已经开始。毕竟,对利率的关注度远不止金融圈内部。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