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到县级政权运转和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到基层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对县级财政预算的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县(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表明,县级财政困难重重、负债累累,收与支的矛盾较为突出,除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收支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外,财政预算制订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缺乏约束力也是重要原因。
一是预算调整随意性强,表现为未履行法定程序,超年度预算追加支出。某市2001年至2003年未经法定程序,由政府领导签批超预算指标追加支出6656.51万元,年均2218.8万元。且追加支出投向不尽合理合规。如2003年超预算追加指标中:行政事业性经费占42%,招商企业财政补助占53%,其它占5%。
二是不严格执行预算,年度预算执行不力,表现在预算安排的没有拨款或没有完全拨款,一些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未能拨付到位。某市2002年至2003年预算列支49432万元,两年度实际拨款37942万元,欠拨资金11490万元,其中:欠拨专项预算资金达3423万元, 包括:双拥保障金、救灾配套款等民政资金;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再就业资金等社保资金;计生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等。欠拨专项资金占欠拨资金总额的30%,年初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的90%没有下拨到位。
三是违反《预算法》规定,编制不真实预算。某市财政部门在编制2001至2003年度收支预算时,将事实上不存在既无收入来源亦无支出用途的列收列支作为一个专门的预算收支项目进行安排。三年预算共安排列收列支12736万元,三年实际列收12630万元,列支12370万元。另外部分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用途不明确,如对“专项支出” 2002年和2003年分别安排3200万元、2847万元,都没有支出项目明细。
四是部分政策性配套资金存在虚假配套现象。县级财政受地方财力限制,在政策性配套资金的安排上,往往采用年初预算安排,年中拨付,再收回的方式虚假配套资金。某市2002至2003两年度虚假配套包括粮食风险基金、农发资金、人畜饮水资金、良种棉加工棉花产业化资金、种畜场、原种场等农场配套资金达2230多万元。
县级财政预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和法制不健全方面的原因,也有对预算执行中权力约束不够,缺少强有力的经常性监督有关(包括预算编制只是财政部门一家及政府少数领导的行为,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机制,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县级财政预算的审计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县级领导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当前,可由人大牵头,计划、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一个预算编制机构,并吸收专门人才参与,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编制符合实际情况的年度预算,由政府审批后报人大通过(因预算是在人大的主导下编制,实际是人大、政府共同参与编制预算,不仅将监督和管理融为一体,而且使预算制订更具科学性和切合实际,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二是将人大监督贯穿于预算执行的始终,使监督工作寓于财政预算执行之中。人大不仅要对预算的编制、审批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效果,分析预算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提出指导意见。对预算调整,要做到按程序审批,不合规定和实际的支出不予批准,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定效力。
三是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财政预算的审计监督。县级审计机关要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财政审计的重要内容,从深层次分析预算编制及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针对性意见。上级审计部门要结合“上审下”和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把预算执行情况做为县(市)长是否充分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评价。
四是县级政府应规范自身行为,带头执行《预算法》,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预算法规办事,使财政工作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作者:湖北省襄樊市审计局刘荣)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