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合肥与芜湖:合肥城市圈还是皖江经济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8:21 21世纪经济报道

  合肥、芜湖报道 本报记者 范利祥

  带着白糖、绿豆,7月15日,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来到美菱大道,与市容工人一一握手。

  不久后,这条合肥市南北向的重要交通干道就要焕然一新。届时,它将被更名为“徽州路”。

  与美菱大道遥遥相望的合肥市另外一条交通干道——荣事达大道,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合肥市政府已给它想好了一个名字——“阜阳路”。

  10年前,合肥市的两大家电企业——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慷慨解囊,出资千万支持当地城市建设,于是,合肥便有了以两家企业命名的两条市政道路。

  10年沧桑沉浮,两条道路名称的变更,折射出美菱、荣事达两个家电巨头的兴衰史,甚至整个合肥工业的兴衰史。

  而以重新修建这两条大道为标志,未来五年,孙金龙要用1100亿为合肥穿上新装, “提升合肥在全省的经济中心地位。”

  安徽的另一个中心城市——芜湖,也在“大干快上”中亢奋不已。“十一五”期间,芜湖的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230平方公里扩大到720平方公里。

  合肥、芜湖之争再次升温。是重点发展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城市圈”,还是重点发展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 而有迹象表明,安徽高层更倾向与选择两者并重的“双中心”战略。

  工业比拼

  双城之争的第一个战场在工业上。

  合肥与芜湖的工业,走的是不同的发展路径。

  合肥的大企业,大多数是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投资兴建的一些企业。比如,国风集团原先是省属东风塑料厂,美菱原是省属轻工机械厂,荣事达是原合肥市洗衣机厂,合力是原合肥叉车厂,江淮汽车原是省属江淮汽车厂,安凯原是省属淝河汽车制造厂,芳草是原合肥日用化工厂等等。

  这些企业,尤其是美菱、荣事达,一度是合肥的代名词。在鼎盛时期,这两家企业对合肥GDP的贡献达1/5以上。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已被纷至沓来的省外资本先后重组。荣事达部分公司落入美的囊中,美菱被长虹收购,芳草被两面针重组,黄山电视机厂被海尔纳入旗下……

  在一场场重组的大幕中,合肥的主导工业——家电产业,已被打得七零八落,而其它产业一直也没有培育起来。

  合肥工业走到今天,按照安徽省社科院一位专家的说法,是因为“合肥没有及时整合优势资源,在第一次工业发展中错失良机”。

  没有及时整合,合肥工业被严重挫伤。而工业的没落,导致合肥经济增速最近几年一直徘徊不前。

  而芜湖却早已走出此前的颓废气息。尤其是奇瑞汽车迅猛的发展,更让芜湖在与合肥的叫板中拥有充足的底气。

  与合肥不同的是,芜湖工业走的是另一条路径。10年前,奇瑞公司成立时,董事长一职一直由市委书记詹夏来兼任,并持续到2004年年初。

  詹夏来的双重身份使得奇瑞的发展异常迅速。比如,为了支持奇瑞的建设,芜湖市根据有关政策返还了绝大部分奇瑞上缴的税收。而且,奇瑞汽车已多次增资扩大规模,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当地的财政。

  奇瑞汽车如今已成长为芜湖工业的中流砥柱。其它工业如家电、型材等也已经成为芜湖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的落差,直接影响了两者的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在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两者的排名可谓你争我赶。2004年,芜湖还排在合肥之后;2005年,芜湖反超合肥,排在第31位,合肥排38位。

  经济重心之争

  对于这种落后的态势,合肥暗暗使劲。

  今年年初,合肥把“工业立市”作为其“一号文件”。不仅如此,在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直接推动下,合肥招商引资小分队目前已达460多个。

  同时,芜湖也在低调部署“东向发展,接轨

长三角”的战略。“很多招商队伍驻扎在长三角经济大市。”芜湖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

  这背后是经济重心之争。

  “是重点发展省会城市合肥,还是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经济带?省里一直在犹豫。”安徽省政府一位官员表示。

  皖江经济带指的是包括芜湖、

马鞍山、铜陵、安庆在内的安徽八个市组成的八百里临江经济带。目前,皖江地区已成为安徽全省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强、对全省贡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皖江经济带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20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开发浦东的决策后,安徽也及时做出了以芜湖为突破口,开发皖江的决策。

  但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认为,安徽在实施这个决策时重点不明确,“八支队伍(八个市),人人都想当主攻手,省里在分配力量时,几个方向一样着力,芜湖这个主攻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这次,芜湖希望能再次成为皖江经济带的龙头,带动整个皖江地区的发展,并希望省里给予皖江八市必要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在管理上放权,改革上放手,政策上放活”。

  合肥也不甘落后,希望能在政策上率先获得安徽省政府的支持,推动包括六安、巢湖等在内的“合肥城市圈”的发展。“合肥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理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双中心”战略

  “如果不合理解决芜湖与合肥的问题,安徽仍然很难在整体上提高竞争力。”安徽省社科院的专家指出。

  目前芜湖、合肥的几个主要经济支柱如汽车、家电、化工等布局都十分雷同。

  原本,合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大中院校,科技人才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有条件像杭州一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在合肥的主要力量,放在了与芜湖争做安徽的制造业中心”。专家分析说。

  “安徽要想在中部崛起中实现率先崛起,首先要对省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上述专家提出,“在汽车产业上,为什么奇瑞不能与江淮重组起来?奇瑞轿车已经做得不错了,江淮为什么还要上马轿车项目?”

  再比如,在物流方面,两者的合作基础也比较好。芜湖拥有长江安徽段最大的港口,是安徽最大的出口通道;合肥位于安徽多条

高速公路和全国铁路的交汇点,所以,可以形成“合肥要以客运为主、芜湖要以货运为主,形成辐射全省、宁汉长江沿岸和宁西铁路沿线的区域货运枢纽”。

  而安徽省经委的一位官员认为,“安徽应该采取‘双中心’战略,即重点发展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又大力发展合肥城市经济圈,通过双中心达到带动江淮,辐射皖南皖北的目的。”

  这种构想已被安徽决策层采纳。2005年年初,郭金龙出任安徽省委书记后,便提出了把省会合肥和沿江的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这五座城市确立为率先崛起、融入“长三角”、引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