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山东3600亿投向环保 BOT可能大行其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 01:4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尹永铸 济南报道

  环保风暴正以最猛烈的方式席卷整个山东。

  7月11日,淄博高新区一家刚刚迁址的化工企业接到通知,近期将不得不再次搬迁。原因是这家化工企业在第一次搬迁后,未重新办理有关环保手续,不得上马化工项目。

  就在这家企业接到搬迁通知的前一天,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提出,截止到 2010 年,山东省将投入36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

  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张波在发布会上说,要实现山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就必须自觉地实行全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他说,3600亿元意味着每年大约有700亿元人民币的环保需求,山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环保市场。

  3600亿

  3600亿主要用于山东未来5年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发展循环经济。

  如此庞大的环保投入,钱从哪里来?

  主要来源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据悉,山东已将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上将足额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污染防治资金,设立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拨付额度。

  此外,山东还将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等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的投入。

  一位官员表示,无法描述在3600亿元的总投资中,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究竟是怎样的比例,因为这牵涉到具体的项目,情况复杂,但社会资本占的比重应该更大一些。

  这位官员透露,社会资本能“取得合理回报”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环保项目。

  针对社会资本,山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对环保新产品开发不仅给予税收减免优惠,还在技术改造、投资、市场、价格等方面给予扶持,”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张波透露,“对外来好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政府将直接给予资金支持或引导当地企业投入,可以先到有关开发区孵化车间实验,以降低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风险。”

  与此同时,针对社会资本的制度设计也渐成雏形。张波表示,山东将推行环保设施建设的BOT(建设-经营-转让)运行模式,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

  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计划,到2010年,山东省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将占到全省GDP的3%以上,2020年则要达到3.5%。

  “3%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投入水平,而现在国内省份的这一比重普遍是1%左右,2002年山东是1.4%。”山东社科院环保专家马传栋告诉记者。马是参与《纲要》的论证专家之一,他强调这里的“投资”是指环保总投入,包括政府与企业的所有投入。

  根据大体估算,在3600亿元投资中,用于鼓励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额度最大,达1239亿元。尤其工业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占1129亿,山东将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电子与电气产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石油与化学工业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

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传统产业,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另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分别达550亿元、500亿元和480亿元。

  再有就是循环经济投入,“

十一五”期间将投入218亿元。“山东的循环经济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说是全国第一,非常典型。”马传栋表示。

  两条腿

  从前年开始,山东便不再“深挖”煤了,不再强调煤炭的产量,而是保持在现有煤矿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不再动用新的储量,所需大量煤炭则从省外购进,“山东正在切实地把一些资源留给子孙后代。”马传栋介绍。

  张高丽调职山东省委书记后,提出了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的战略构想。2003年,山东启动生态省建设。

  在“富”的战略中,半岛城市群是中坚力量,它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等8个经济发展核心地区。

  马传栋说,山东省加快发展主要靠半岛城市群,其GDP总量占65%左右,引进外资及出口基本占80%-90%,财政收入与税收所占的比重就更大。“‘十一五’正是这一区域增长最快的时期,尤其到2020年基本要达到翻两番,而这一区域的污染不但不能翻番,反而要把过去所欠的环保账都要还上,把环境彻底治理好。”

  按马的理解,山东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切实开展生态强省建设,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履新不久时曾指出,“我国目前确实正处于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此前,无法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根本瓶颈在于环境治理“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的失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污染无人买单”。

  全国

人大代表王锡武去年到黄河沿岸一家污染企业调研时发现,去年这家企业应当缴纳排污费116万元,而实际只缴纳了36万元。在补缴80万元排污费后,环保部门对其进行了4万元的罚款。尽管这是历年来环保处罚数额最多的一次,但照此计算,这家企业一年也只支出了排污成本120万元。但这家企业环保要达标至少需要投入1亿多元。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有着天壤之别。

  3600亿的大手笔,让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认识到了污染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不过,发展与环境要“两条腿”同时走路,尚有更多更艰难的事情要做。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