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山东东营农民信用铺路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20:07 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7月14日电 题:山东东营农民“信用”铺路新农村

  新华社记者 王汝堂

  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山东省东营市的答案是从“信用”来。现在,这个市接近半数的农户从银行贷款就像拿着存折取款一样方便,约70亿元资金长年为农民所用,农民增收致富不再为缺资金犯愁,文明乡风也徐徐而来。

  千斤“信用”力 催动百业兴

  东营地处山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大部为近代黄河泥沙造成的新陆地。由于地多盐碱、自然条件差,从1983年建市开始,连续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然而,这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近几年却打了翻身仗,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72元。

  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农民过去以种植粮棉为主业,一个农民一年收入千元左右,只能混个温饱。后来,农民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发展养殖业,收入打着滚儿往上蹿。刘三村农民高朝杰回忆说,头一年,我们村20户贷了款,每户1万元发展养鸡,当年每户纯收入3万多元。从此以后我们村就成了养殖专业村。现在史口镇农民几乎家家搞养殖,有的户一年纯收入达10万元。

  农村经济的突破需要多渠道发力,但追根溯源要解决资本问题。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干啥都得有本钱”。史口镇农民的致富路正是东营市农村经济取得突破的一个缩影。当地干部介绍说,早些年,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经常收不回,农民贷款又没有担保抵押手段,所以金融机构基本不给农民贷款。没有金融资金的支持,农村经济就像一潭死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营市农村信用社开始在农户中评选信用户,只要信用好,评上信用户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贷款额度,一般是一两万元,用钱时直接到信用社的网点上办理,不再附加任何手续,像拿存折取款一样方便。有了这种机制,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滚滚流入农民手中,据统计,目前东营市面向农民的贷款余额约70亿元。这70亿元资金带动当地百业兴旺,成为拉动农民增收致富强有力的手段,许多村庄短短几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整体上跨入小康甚至富裕之列。

  因为有了资金支持,许多农民迅速增收致富。前几年,河口区六合乡于家村的房子都是土坯房。近几年,农户从农信社贷款改造盐碱地建设“上农下渔”,家家户户富了起来,全村整体搬迁,新村户户安装沼气池和

太阳能,宽带网入户,每户的房子都值十几万元。仅仅一个河口区,近3年就完成“上农下渔”开发约13万亩,增加耕地8万亩,养殖水面5万亩,全区农民人均增加1亩耕地。

  信用生道德 文明传万家

  与其他地方农村信用社评选信用户的办法有所不同,东营市在“信用”前添加了“文明”二字,评定的是“文明信用户”。除了“信用”外,对不遵纪守法、不赡养老人、邻里关系不和、不讲道德的农户也一概排除在文明信用户外,不予发放贷款。

  由于“文明信用户”称号“含金量”高,与农民增收致富息息相关,因而备受农民重视。广饶县稻庄镇淄河店村有位村民在文明信用户张榜公示时,发现自己没有被评上,感觉不理解,因为自己从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便到村委会询问,当得知自己没有被评上的原因是由于自己不孝顺老人时,脸一下子红了。回到家便将老人从偏房接到正房,细心伺候起老人的起居。

  东营市将“文明信用户”评选扩充为一项宏大的“文明信用工程”。当地干部介绍说,文明信用户的评选过程便是对农民进行文明道德评判的过程,对培育农村的文明乡风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几年时间,东营市的文明信用户从几千户、几万户发展到如今的13万户,占到东营市农户总数的近一半,讲文明、守信用的农户群体稳步扩大。

  如果文明信用户占到一定比例,区域内风气良好,社会秩序井然,还可以被评为文明信用村和文明信用乡镇,农信社除了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外,还可以给这些乡镇和村提供发展经济的大额信贷支持。可以这样说,评上了文明信用村或文明信用乡镇,基本就不会再为发展资金犯愁。在文明信用镇--广饶县大王镇,农户贷款遇上风险,其他农户会帮助还款;企业贷款周转不灵,也有周边企业为其垫付。目前广饶县10个乡镇中已有9个成为文明信用乡镇,550多个村中有350多个村成为文明信用村,而90%的农户已成为文明信用户。

  东营市农信社在这一进程中也获得了巨大利益,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18.86%下降到2005年的2.66%,其中广饶县更是降至0.65%。据了解,东营市的各家农信社目前全部效益良好,综合业务考评连续五年在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管辖的山东、河南两省名列首位,成为这一管辖范围内金融最安全的区域。(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