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
本报记者 何建华报道
7月5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正在北京召开的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获悉,政协委员建议:发展国内休闲消费市场,要注意将城镇居民的休闲需求引向广大的乡村
,把发展休闲产业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深入杭州、宁波、绍兴、舟山考察四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情况后,经过认真研究国内外休闲经济的特征,向本次常委会提交了专题视察报告。
旅游休闲业迅猛增长
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的有关负责人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中国旅游休闲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发展。从1995年5月起,我国实行了5天工作制,加上从1999年开始实行“十一”、“五一”、春节3个长假,我国的法定休假日已达114天,如果加上带薪度假,那么,全年有1/3以上的时间是休假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200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1390万人,他们大部分是以城镇为流入地的农民工。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出现在传统的城市市民和农村居民组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是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渡性群体。这一群体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认为,作为一新兴的产业集群,休闲产业在中国蒸蒸日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3大方面:
一是休闲观念的严重滞后。我国历来是一个崇尚节俭的国家,轻视服务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先生产、后消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主要放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由于思想观念认识的影响,导致个人休闲消费缺少动因,这是制约我国休闲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长久以来,我们更关注工作时间的安排,忽视休闲。而且在休闲的意识、形式和内容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只是用更多传统意义上的休息而非休闲来充填新的闲暇时间;还有在休闲观念庸俗化,以为休闲只是看电视、串亲访友、吃喝玩乐、购物等,很多人甚至把“睡觉+搓麻将+看电视”当作了休闲的主体方式;
二是休闲供给的严重不足。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劳动,轻视休闲,我国休闲的供给严重不足。无论是休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场馆、高层次文化产品,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有关休闲的信息供给也非常不足,无论是休闲设施的信息、休闲内容、休闲方式、休闲理念等信息也都很不够。
三是休闲消费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约束。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了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以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
农民已成为休闲产业重要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在视察团中了解到,国内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已占到全年的1/3,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已成为休闲消费的重要群体。委员们认为,这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据国家相关的软科学研究专题组推断,在今后15年至20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了解到,2004年年底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抽样调查329家私营、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结果发现: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主要是由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和新一代打工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较高追求所产生的矛盾引发的。关注农民工的休闲生活,是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缓解民工短缺矛盾的现实需要。
政协委员建议,面对全球休闲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内发展休闲产业要防止盲目攀比、一哄而上,畸形扩张,防止竞相发展高档休闲消费项目。建议国家选择一批有相应专业基础的高校建立休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再教育基地,特别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可以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