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下半年中国经济仍需紧箍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 02:4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徐以升 发自北京 第一部分国内经济大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历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货币扩张,也经历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在2006时间之矢的后一半,中国经济、金融将如何演变?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对整体经济形势保持了谨慎乐观,不过对“经济和金融过热”还是表示相当担忧,调查中近四成经济学家认为全年贸易顺差将登上1500亿美元高峰,而这将对货币扩张产生巨大压力,调查中七成经济学家认为需要继续出台紧缩政策给投资和信贷降温。 对于货币政策紧缩而言,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采取何种紧缩方式,虽然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依然在经济学家选择之列,但建议人民币加快升值幅度的声音再度响起。不过,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对此,经济学家们也提出了货币政策之外的其他建议 此外,经济学家们针对金融市场和改革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思考是理性并富有建设意义的,不仅之于市场,也之于决策者。 1 多因素促经济过热 今年4月到6月,国务院连续三次召开常务会议,针对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和货币信贷等领域提出宏观调控指导意见,并掀起了新一轮宏观调控。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第一季度GDP增长达到10.3%,前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30.3%。那么,经济学家是如何看这轮经济过热的根源呢? 根据调查,在50份可多选的有效回答中,有66%的经济学家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列为第一原因。此外有38%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在内外方面仍然失衡,仍然过于依赖出口是重要原因。还有2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值得警惕,需要进行过剩行业的调控。 在调查中,有多位经济学家将人民币汇率低估列为了根源之一。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朱晓冬表示,人民币汇率低估引起了大量热钱进入中国。而大量热钱进入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而变相支持了投资增长。 而值得关注的是,有28%的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建行、中行的成功上市以及工行的整装待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初步完成,而股改后回报压力变大也增加了贷款供给。 在调查中,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还直言,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表面经济增长的内在本能追求与外部约束缺失才是经济不合理过热的长久根源,这也是我国治理经济过热偏好使用行政手段的根本原因。 2 仍需抑制信贷扩张 今年前5月,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已经达到1.78万亿元,占到央行全年信贷2.5万亿元增长目标的71.2%,信贷扩张之势一目了然。正是银行高速增长的信贷让央行先后实施了窗口指导、定向票据、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措施。 调查中,有61%的经济学家认同央行全年2.5万亿元增长目标完全合理,银行信贷扩张冲动需要抑制。 然而对应的是,也有39%的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年初制定的全年信贷增长2.5万亿元的目标过小,应在3万亿元左右,银行贷款增长具有一定合理性。而在前面经济过热根源的调查中,也有28%的经济学家认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回报压力加大,从而放大了贷款供给。经济学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显示出对紧缩银行信贷的不同声音。 从目前形势来看,全年贷款增长超过央行年初目标可能性很大。 3 下半年经济增长不会过快 继第一季度GDP增长达到10.3%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底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年会时称,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有望超过10%,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本月上旬也预计今年上半年GDP增长将超过10%。第一季度经济的过快增长引发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而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也显得扑朔迷离。 本次经济学家调查显示,与今年上半年相比,在“趋缓”、“持平”、“更快”三个选项中,认为下半年增长将趋缓和持平的经济学家占比均为44%,也就是有88%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长不会快于上半年,预期增速更快的占比仅为12%。这显示出,4月份至今的宏观调控将对经济过快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4 通胀仍将继续温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5月份CPI同比增幅为1.4%,虽然快于前几个月,但仍然处于低位,这不仅低于2005年全年1.8%的涨幅,也低于此前设定的4%目标。 在本次调查中,有65.4%的经济学家预期物价水平将继续保持温和态势,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有32.7%的经济学家表示,由于高油价等原因,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CPI走势将上升。仅有1.9%的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将小幅或较大幅度走低,具有通货紧缩压力。 邱晓华本月上旬也强调,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走高,生产成本下降的空间遭到极大挤压,随后一个时期内CPI走势可能不会继续温和下去。 5 38.5%:贸易顺差将达1500亿美元 6月份创出历史新高的单月145亿美元贸易顺差,将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推高到613亿美元,今年全年贸易顺差会不会继去年创下1021亿美元顺差的历史纪录之后再次刷新纪录?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表达了认同。有57.7%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贸易顺差将达到去年的水平,在千亿美元之上,更有38.5%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大幅超过去年水平,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 预期今年将达到或超过2005年全年贸易顺差的经济学家占比达到了96.2%的绝对多数水平。在近四成的经济学家看来,这一数字更是将大幅超过去年,创出新的纪录水平,而这也将给外汇储备带来增长压力,给人民币汇率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内金融市场已经过于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带来更多的外汇占款投放。而与之对比的,是仅有3.8%的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数字不会达到去年的水平,今年全年顺差在千亿美元之内。 在去年底进行的调查中,曾有2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贸易顺差将会较大幅度收缩,46.4%认为今年对外贸易不平衡现象与2005年持平,28.6%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不平衡将在2006年更加严重。对比显示,经济学家对贸易不平衡及顺差大幅增长,呈现出更为担忧的态势。 6 仍需继续出台紧缩政策 自4月央行开始关注票据贴现利率、继而提高贷款利率之后,窗口指导、发行定向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已先后实施。但在调查中,有72.9%的经济学家称,至今为止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整还没有到位,央行下一步还需要继续采取紧缩政策。 同时也有27.1%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当前调控措施已经到位。这显示出,对后续还需不需要继续紧缩调控的问题上,和市场的观望一样,经济学家间也存在分歧。 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建议,下一步宏观调控应以结构性微调和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为主,进行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余根钱则称,经济有过热苗头,但也有回落压力,因此调控方法应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此外,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宏观调控要小步幅、多频次,不宜追求调节立即见效,避免采用过激僵硬的行政措施,关键在于对易于发生风险的房地产和大规模政府投资进行有效的调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则直接建言减少或停止行政干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则称,要加强决策部门与市场的沟通,提高政策的信息透明度,避免宏观调控政策本身成为经济冲击和市场动荡的来源。 7 紧缩政策首选加息 至于应该采用怎样的紧缩政策,参与该问题调查的39位经济学家中有20位选择了提高存贷款利率,此外有12位经济学家将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列入了建议,在可多选的调查中这两项政策建议获选最多,这意味着传统的三大调控工具仍然是经济学家们的主要选择。 此外,有10位经济学家选择了继续发行定向票据,这一工具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比更为快捷并且具有针对性,只是央行需要付出稍高的成本。从央行5月、6月先后两次动用这一工具可以看出,央行已经将发行定向票据作为“釜底抽薪”收紧流动性的重要方式。 在调查中,有8位经济学家建议央行像4月底推出的政策一样,继续单边提高贷款利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 还有2位经济学家建言央行与商业银行进行外汇掉期操作。央行去年底开始运用这一工具,该工具能起到定向紧缩机构流动性、缓解外汇储备压力、缓解银行外汇头寸紧张等多种作用。 8 加快人民币升值 汇率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在建议紧缩政策中就有多位经济学家列明应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 而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今年年初的8.0702:1的水平已升至6月末的7.9956:1的水平,升幅为0.92%。人民币应保持上半年的升值幅度,还是加大升值步伐? 在调查中,有66.7%的经济学家认为需要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有33.3%认为不需要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保持上半年升值幅度即可。 在66.7%支持人民币加大升值幅度的经济学家中,认为下半年升幅应该在3%左右的占比为47.1%,另有15.7%认为升幅应该在5%左右,还有3.9%认为升值幅度应该更大。 9 宏观调控措施 央行的货币政策紧缩仅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宏观调控措施也绝不仅仅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调查中,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之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建议更为踊跃。 在该问题48份有效问卷之中,有58%的经济学家认为,内外失衡是当前大部分经济问题的根源。另有35%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内仍然片面鼓励出口,应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等措施限制部分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有56%的经济学家认为,多年来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已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比如积极推进内外资所得税合并,改进对地方政府吸引外资数量的片面考核等。 雷曼兄弟亚洲区高级经济学家 Rob Subbarraman 直言,中国目前存在巨额经常项目顺差,通过出口退税来鼓励出口,或通过给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的迫切性已大大降低。因此政府可考虑进一步有区别地取消或减少上述优惠,使税收政策成为产业政策的有力杠杆。 不过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梅新育提示,贸易顺差居高不下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指望对出口采取过度的遏制手段副作用很大,宏观调控还是应该以紧缩流动性、防止资产市场价格泡沫过度膨胀为主。 Rob Subbarraman 还提出,政府还可要求国有企业将历年保留的利润分红,从而降低企业因为资金宽裕而造成的投资冲动,同时用增加的政府收入来进行社会消费。 第二部分市场和金融改革 1 忧心上市公司质量 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新股IPO也已经顺利启动,中国A股市场是否已理顺机制,将迎来稳健发展的长期机遇期? 78.7%的经济学家对此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认为股改顺利完成后,市场制度建设将成为监管的重点,如果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质量的瓶颈不突破,中国股市的走势仍将大受制约。 同时也有21.3%的经济学家认为股改完成后机制已经理顺,中国股市将迎来稳健发展的长期机遇期。 2 股市有望超过2004年1783点高点 超级大盘股中国银行(601988.SH)已经成功上市,对于下半年股市走势,66%的经济学家认为将超过2004年的最高点1783点,但是仅有2%经济学家认为会创出历史新高。这显示出经济学家对股市保持谨慎性乐观。 另外,有23%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股市将出现大幅震荡,还有1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出现下跌。 3 限售流通股解禁企业出现违规潮? 随着限售流通股的逐渐解禁,调查中有56%的经济学家认为可能会有少数企业出现违规,比如财务造假,操纵股价,并称应加强信息披露的力度以及改进监管的手段和措施。同时有44%的经济学家认为可能会出现较大面积违规,监管部门在新形势下应该未雨绸缪,尽快出台对《证券法》的司法解释,同时提高违规成本。而仅有4%的经济学家认为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造假或者操纵股价现象。 调查结果说明,经济学家们对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普遍信心不足,监管部门的工作还需加强,以避免大面积违规现象的出现。 4 85.4%:国际资本流入仍将高位增长 在2005年7月汇率体制改革之前,“热钱”几乎吸引了所有金融人士的目光,在人民币成功实施汇改之后,“热钱”流入的态势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在调查中,仅有14.6%的经济学家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部分经济学家表示,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4月底公布的2005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在经常项目顺差较2004年大幅增长的同时,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却大幅回落,“证券投资”、“其他投资”项下均为净流出。持该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意味着2005年汇改后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出现了下降趋势,2006年外汇储备增长将稍有回落。 但85.4%的经济学家没有认同这一看法,并认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解释并不代表汇改以后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出现下降,近年国际资本流入仍将继续在高位增长,今年外汇储备增长仍将高位增长。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获悉的数据,截止到今年5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250亿美元,外汇储备单月增长在去年9~11月小幅回落之后,今年又重新恢复了高额增长的态势。 5 进一步加快QDII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昭示着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而与此同时,从未有过的外汇资金盈余程度也给外汇管理改革,特别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在逐步改变外汇政策上的“宽进严出”,并从7月1日起取消了企业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QDII也已在路上。 根据本次调查,有37.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资本项目开放进程适度,应该保持稳健;有4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不够快,需要加快开放。 而针对QDII,有42%的经济学家表示,在国际资本流入压力大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大QDII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40%的经济学家则认为考虑股市压力等原因,QDII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不应过快。 6 七成经济学家建言农行脱“农” 关于农行股份制改革是一个让人惊讶的调查结果。在该问题46份有效答案之中,有占比为70%的问卷认为,农行目前在业务上已经和支农关系不大,回归农村金融不现实,可由邮政储蓄、农信社等发挥支农作用,将农行业务定位为以商业金融为主。 建行、中行、工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初步完成,放在整个农村金融框架下的农行股改已迫在眼前。在今年底即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农行股改及农村金融改革都将是重要议题。但实际上关于农行股改的最基本问题或许都还没有达成共识,那就是,股改后的农行应该进行怎样的定位?农行要不要回归农村金融?还是完全脱离农村,完全定位为以商业金融为主? 在调查中,有30%的经济学家认为,股改后的农行需要下沉到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放大支农业务在农行整体业务中的比例。然而70%与30%的比例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7 仅15.6%经济学家赞成农行整体改制 在农行具体的改制方案调查中,在列出的整体改制、按省分拆、按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分拆、主辅业分拆等方案中,农行自身推崇的整体改制方案却仅得到了15.6%的经济学家的认同。 认同比例最高的是按省分拆,将农行按省分拆为二级法人,并将农总行改组,该方案有35.6%的经济学家支持。另外,24.4%的经济学家支持按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分拆,有20%的经济学家支持参考建行方案,实行主业、辅业分拆方案。 同时,也有经济学家提议可以积极尝试不同的分拆形式,引入新的地方私人部门投资者,或通过各种方式将农行的国企身份彻底转换。 8 高端中间业务将受外资银行冲击 按照WTO协议,今年底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除了传统的高端客户竞争、人力资源竞争外,在这项可多选的调查中,有64.6%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领域将集中在高端中间业务,有43.8%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发生在理财业务。 此外还有27.1%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发生在外汇业务,有22.9%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发生在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9 金融体制改革仍最需突破 在评价今后最需取得突破的改革领域时,金融体制改革以53.2%的选择率居第一位,在去年底《第一财经日报》进行的调查中,金融体制改革就曾以41.4%的选择率居第一位。 税收体制改革在本次调查中以29.8%的选择率居第二位,要素市场化改革以25.5%的选择率居第三位,此外还有21.3%的经济学家选择收入分配改革。 而在选择金融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家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初步成功,利率市场化以35.5%的选择率居第一位,还有32.3%的经济学家选择继续深化国有制商业银行改革。有29%的经济学家选择银行业准入改革,有25.8%的经济学家选择深化证券市场改革,有22.6%选择深化汇率改革,还有12.9%选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10 建议 此外,经济学家们还纷纷就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及金融改革、体制改革等问题建言献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需要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教授谢识予也表示,垄断行业管理和限制垄断问题应是改革需要突破的领域。 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建议,需转变现在仍有较强计划经济色彩的调控思路,加快投资、金融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应该加速推进所得税、增值税和资源税改革。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表示,需要改革地方政府财税体制,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开放地方政府公债发行。在金融体制改革领域需要建立统一、综合的金融监管体制,改善金融监管速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则表示,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积极的措施,加速我国中央“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使国家财政资源切实集中配置到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尤其是加强对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的投资。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应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农村扶贫体系,以增强消费需求,同时应加强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的制度化监管,改变不合理的服务价格,消除导致过度储蓄的诱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则称,应加快对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与试点,为未来的土地制度变革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CBN财经调研小组成员:丁瑜、方玉书、郭茹、林纯洁、王蔚祺、吴慧、徐以升、杨燕青、姚剑、于百程、张志斌、周增军(按拼音字母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