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 邱晓华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收入水平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很多研究者认为,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低下的首要原因,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赶不上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欲提升消费,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收入的支撑,不可能有消费的增长。和GDP的增长速度比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许多。数据显示,1979年—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6.9%;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为7%,而同期,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9.6%。我们是应该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所得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要采取措施,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此将提升消费的期待全部寄托于收入的提升。因为,在中国,除了收入因素,还有许多因素影响消费的提升。
首先,“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制约消费提升。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居民消费行为已从数量的满足阶段提升到追求质量的提高阶段。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无效供给过剩。在消费品供大于求状况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价格稳中有降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使消费者产生了新的降价预期,“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使得部分购买行为推迟,造成即期消费不足。
其次,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制约消费提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利性消费体制逐步被市场化消费体制所取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开始了大幅度调整,以前主要由政府或企业以实物形式供给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所需费用,转而由居民个人承担,而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居民的支出结构因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住房市场化,用去了许多人半生的积蓄。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到位则促使人们在考虑收入支出时,很为谨慎,预防性的心态成了储蓄存款的最大诱因。
再次,公共服务的缺失制约了消费提升。教育、医疗应该是公共产品,但由于“市场化”过度,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成了居民的负担。2001起开始的高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目的是为了扩大教育消费,但由于高校学费上涨过快,挤占了很多家庭的正常消费。
第四,信贷消费的水平制约了消费提升。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信贷消费在居民的日常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占信贷余额的比重已达10%左右。不过同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我国居民信贷消费的比重能在目前的基础上有提高,那么居民的购买力就会有大的提高。问题是,由于信用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消费信贷的扩张面临很大的挑战。
应该说,上述情况给扩张消费带来的影响甚至要大于收入增长慢带来的影响。因为,上述情况严重弱化消费者的预期,弱化消费者的信心。因此,在提升收入的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增强居民个人的消费安全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农村。农民收入问题确实是中国农村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重要原因,但同样必须承认,还有很多非收入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启动。其一,农村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使得农村市场始终处在一种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正常的规模效应,抑制了农村市场的结构升级。其二,农村市场秩序相对较差,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其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扬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大大弱化农民的购买力。
(该文根据邱晓华局长6月29日在中国国情论坛上的讲演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