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三角:第二引擎欲轰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5:3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陈善哲 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人成为中国第一批享受开放政策红利的受益者。 自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不事张扬的广东,是中央政府以及其他地区眼中不折不扣的明星省份。身处边陲的广东人也有了当明星的感觉,他们的名声随着荷包的膨胀而鹊
“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广东人是先富起来的人”——多年来,这一判断主宰着大多数人对广东的认识。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珠三角是国内最早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它是中国经济的两大增长极之一,并因此享有盛誉。但是,人们在评价广东时往往掉入一个认识的陷阱——事实上珠三角只是广东的一小部分,它的面积只占广东的23%。除去南部的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才是地理广东的大部。 这些曾被遗忘的地区正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珠三角和广东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的差距,甚至远大于全国东西部的差距。 珠三角托起的广东镜像 GDP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七分之一,进出口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三个数据被广东的官员无数次地援用,以构筑世人心目中的广东镜像。如果说这是广东对国家的贡献,其中更重要是珠三角对国家的贡献。 广东有21个地级市,数量冠居全国。根据区位分布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这21个城市传统上被划分为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三个经济圈层。这种三分法反映了广东各个地区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珠三角的范围经过数次调整,现在一致的口径是涵盖9个城市。这里有华南第一都市——省会广州,有迅速崛起的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以及东莞、中山等曾经名噪一时的广东“四小虎”。 这片仅占广东五分之一面积的狭小区域,却为广东贡献了五分之四的GDP。2005年,这里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金,单以经济指标而论,珠三角已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而人们预计,待广东“十一五”规划落下帷幕,珠三角的人均GDP将达到7000美元。 东西两翼是广东的沿海欠发达地区。粤东的经济特区汕头,粤西坐拥天然良港的湛江,都曾是广东省内声名显赫的经济重镇。然而,在珠三角的东莞、深圳等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在1990年代异军突起后,东西两座名城在广东的经济地理中开始痛苦的被边缘化。 2005年,东西两翼的人均GDP约为1400美元。根据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的判断,两翼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除个别城市外,该区域的绝大部分市、县难以在“十一五”期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粤北山区是广东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韶关在计划经济时代被作为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而获得大力扶持,如今在珠三角临海重化工业带崛起后也变得黯淡无光。这里的清远、河源等地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也是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粤北山区2005年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被认为刚刚跨入工业化的门槛。 通过主要经济数据的分析,这三个经济圈层的差异将得到最真实的呈现。 2003年,珠三角GDP占到全省的83.23%,而在2002年,珠三角占全省GDP的80.26%——这无疑证明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即珠三角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仍在不可遏制地扩大。 珠三角各个城市经济体量的集体爆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性的电子产业基地落户于此。从此珠三角与其他地区渐行渐远,与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人均GDP之比,也从1995年的3.81∶1和4.71∶1扩大到2003年的4.35∶1和5.23∶1。这个数据意味着广东内部的区域不平衡远比全国严重,因为全国东西部差距也不过2.61∶1。 此外,无论是反映政府资金实力的财政收入,还是体现民众富裕程度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各项指标,珠三角都处在震撼性的领先位置。 广东“外三角”等待“隆起” 针对广东的区域差异,广东省社科院的一个课题组称:“广东省区域之间的差距如果不能缩小或继续扩大,将会强化珠三角和重点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打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有序性,削弱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的后劲。” 2000年前后,珠三角和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即广东“外三角”)日益严重的失衡态势,引起广东学界的关注,并进入决策层的视野。两年后,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终于作出官方的回应——在原先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科教兴粤的三大发展战略之外,又加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珠三角承担了广东太多的荣耀。它以广东五分之一的面积,却要对抗集江浙沪三地的长三角,广东不得不将大量的资源向珠三角倾斜。当广东决定在省内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后,也就意味着必然采取非均衡的发展姿态,在资源要素的配置上,要给予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更多的倾斜。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广东省区域经济权威陈鸿宇教授认为,这是广东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珠三角越发感觉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企业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在此情况下,拓展腹地、促进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省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珠三角发展态势很好,两翼山区也在加快发展。但差距缩小的转折点并没有真正到来。现在应该做的,不是缩小差距本身,而是缩小差距扩大的趋势。”陈鸿宇说。 2002年8月份,广东出台《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375亿元的资金投向东西两翼和山区,主要用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干部队伍的稳定。2004年年底,广东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2003年,张德江赴任广东。这位新任省委书记,刚从另一个富庶的省份浙江省委书记任上卸职,这一段履历显然有助于他对广东大势的把握。 他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开出的药方之一,是发展县域经济。 与浙江发达的县域经济相比,广东多年来实行的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导致了县域经济的脆弱。两省县域面积和人口在全省所占比例大致相当,但土地面积为浙江两倍的广东的县域经济总量只有浙江的七成。 有学者在分析2003年的数据后发现,广东68个县(市)中,第一产业产值大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县只有40个,这意味着广东半数以上的县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其中更有63个县需要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方能确保运转——这68个县绝大多数位处东西两翼或粤北山区。 自2003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扩大县(市)政府管理权限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确立“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进”的财政激励引导机制,从多个方面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寻找珠三角资本的新洼地 现在看来,为了填补珠三角和其他地区的财富鸿沟,广东省委、省政府近年来着墨最多的一大手笔,就是推动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的转移。 广东省首先做的一项工作,是研究和确定广东未来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在广东确定的“十一五”九大支柱产业中,有建材、服装等三大基础产业,电子信息、石化等三大新兴产业以及汽车、制药等三大潜力产业。 第二步是确定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目录。但是,问题出现了。 珠三角资本的溢出现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剧烈。“因为现有的财政体制和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系,决定了大多数地方的党政领导看重本行政区划的经济总量,乐于招商引资,数量堆积得越大越好,而不考虑结构和增长质量。”陈鸿宇说,尽管珠三角产业的边际效益在下降,但当地政府留住企业的意愿很强烈。 作为一种制度限制下的可行方案,广东从2000年开始,隔年举行一届“珠三角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此类山洽会已举行三届,珠三角和山区共签订合作项目1245项,签约金额近1100亿元。而从今年开始,山洽会的名称将改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洽谈会”。东西两翼也被纳入这一旨在吸引珠三角资本的框架内。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2005年。是年3月,广东出台《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具体做法是,由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划出土地,由珠三角地区政府规划和投资建成工业园,并负责招商引资,由当地政府负责社会事务的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园区所产生的经济收益由双方政府协调分配。 “这是很高明的一招。”陈鸿宇分析说,珠三角招商引资有经验、有资源,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珠三角的体制、机制优势复制到两翼和山区。 根据广东省经贸委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各市正式签订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协议34个,已经省政府同意批准认定的6个。东莞石龙和韶关始兴是省内最早签订合作协议的的转移园区,目前已经完成首期开发的“七通一平”,签订5份入园投资合同,总投资金额2.4亿元。 而更多的产业转移正通过市场自发的形式出现。陈鸿宇发现,在环珠三角的边缘地区,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不二之选。在距离珠三角100-200公里之间,货柜车一个半小时能够到达的地方,是珠三角资本的第一流出地。 重化工业:东西两翼的翅膀 相对于山区,距离珠三角300-400公里的东西两翼,因为交通成本高企,无缘享受珠三角资本的第一轮外溢。 但对他们来说,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并非迫切。“十一五”期间,广东产业的高级化和重型化,是一个无从抗拒的趋势。东西两翼的机会正在于此。 广东并不掩饰筹建庞大的临海重化工业带的雄心。东西两翼令人艳羡的岸线资源和深水良港,正是他们出人头地的资本。以西翼湛江为例,它的海岸线占广东的五分之二和全国的十分之一,湛江港的港内岸线长241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的4倍。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陈善如认为,东西两翼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包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两翼与珠三角及周边身份连接的大通道建设滞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翼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此外,广东省对两翼的扶持力度不够。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主要向山区倾斜,尽管两翼某些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甚至低于山区,却享受不到山区的同等扶持政策。 陈鸿宇认为,现在是到了加大对东西两翼输血的时候。工业适度重型化对能源、交通、电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尽管珠三角地方政府也在争取这些项目,但广东省应该有意识地把这些项目从珠三角疏离开去。“比如一个火电厂,现在也许放在珠三角效益高,但如果放在潮州,不但能为当地财政输血,而且长远来看将降低成本。” 广东省在相继为珠三角制定专项规划,为山区发展作了决定后,在去年也出台了《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在东西两翼布局了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涉及金额1800亿元。 其中在东西两翼工业化专题规划中,罗列的工业重点项目高达66个,包括茂名乙烯扩建项目、湛江东兴炼油改扩建项目、湛江纸浆项目,以及湛江临海钢铁项目,湛江、茂名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汕头南区化工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等一批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 而在广东的“十一五”规划中,广东省在东西两翼砸下重金,意图构建广东新兴的重化工业项目集聚带。而且,未来5年,广东安排到东西两翼和山区的重点项目达112个,总投资686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8.1%、43.8%,比“十五”时期分别提高18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 “东西两翼将成为提升广东的翅膀。”陈鸿宇说。 山洽会简介 为加快广东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大广大山区与珠三角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联系,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于2000年起在山区市轮流举办“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洽谈会”(简称“山洽会”),每隔两年举办一次,2006年更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2000年、2002年分别在清远、河源举行的第一、第二届“山洽会”,共签订合作项目1430项,履约项目1063项,总金额达645.44亿元,向珠三角地区输出劳动力超20万人。 2004年在韶关举行的第三届山洽会上,珠三角地区和山区共签署项目213个,合同金额366.21亿元,其中实业型项目178个,合同金额350.13亿元。 2006年11月,第四届山洽会在梅州举行,共有42个参展分团参加。本届“山洽会”与前三届不同的是,合作区域除了全省6个山区市外,还增加了东西两翼的7个地级市,合作洽谈领域主要包括流通型、资源型、生产型、科技型、资产型、人才和劳务型等六大类型。 产业转移工业园 政策引导: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颁行《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 2005年8月,广东省经贸委下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随后下发《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使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及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005年8月,广东省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的若干意见(试行)》; 2005年12月,广东省财政厅会同省经贸委出台了《关于印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6年3月省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 项目推进: 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市政府基本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产业转移工作。深圳市等珠三角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合作双方领导多次互访,做好产业转移工业园申请认定的准备工作。2005年广东省财政先后分批向有关市预拨共1.3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起步建设。 阶段进展: 截至2006年4月,广东省各市已正式签订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协议34个,涉及山区及东西两翼14个市,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6市。已经省政府同意批准认定的有6个,其建设进展顺利。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开发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已引进20家企业和项目落户。中山石岐(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人民币,基本完成产业转移工业园外围基础设施的建设,1家企业建成投产,4个企业动工建设,企业总投资额约7亿元人民币。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基本完成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开发的“七通一平”,已签订5份入园投资合同,总投资额2.4亿元。 资料来源:广东省经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