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粤港合作的晴朗天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5:34 21世纪经济报道

  贾玉宝

  现有的“前店后厂”式合作模式,已经持续了20多年,但在新一轮产业大潮和广东产业结构转型面前,却显得难以维系。

  粤港合作朝什么方向走,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广东“十一五”规划给出的答案是
,从5个方面加强与香港合作,这包括基建、经贸、环保、创新科技和继续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粤港人士则认为,从产业分工和互补的角度予以衡量,重工化转型是大势所然,物流发展是双向互补,在市场规则下,粤港各担角色,形成经济统一体,才能真正双赢。

  经贸、环保、创新科技和泛珠合作,则得到了香港广泛的认同。事实上,广东的外源型经济很大一部分是对香港,经贸依存度是其显性特征;环保涉及可持续发展,自无待言,创新科技则是壮大数以十万计的粤港中小企业经济的必然。泛珠合作是在为粤港寻找共同的经济腹地,此点早已默契。

  但如何突破体制障碍,深化粤港合作,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这尤为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所关注。

  港资企业的自我调整

  《21世纪》:20多年来,粤港合作关系走过了怎样的一个历程?在新的条件下,之前的“前店后厂”模式已被改观,如何概括新的合作类型?港商有没有过自觉的调整?

  梁百忍:粤港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迎着改革开放的机遇,香港和广东一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冒着风险开到珠三角尝试办厂。其中,也有很多失败,主要由于制度障碍,很多人碰壁而回。

  上世纪90年代,粤港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个阶段是港商发展最快、最成熟的一个时期。虽然亚洲金融风暴时期有段困扰,但总体上可以用“义无返顾”来形容。很多港企的发展规模超过了想象,之前几十人就算是大厂了,现在几千人也不在话下了。现在广东港资企业达8万多家,占到香港到内地投资企业的80%,雇佣的工人人数约有500万。

  这一阶段,除规模发展外,港商开始引进新的机器、生产线,在人才、技术方面配置资源。

  现在,内地企业也在大发展,比港资的速度还快,这与技术层面的港企形成了竞争力。港商也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过去可以不用考虑,现在则关系到生存问题。

  香港无制造业,不会与广东竞争,在区域功能定位上,彼此有不同的分工和发展重点,发展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发展的竞争性。

  《21世纪》:香港在广东重工业化的实施中,失去主导地位,逐步有被边缘化的感觉,那么,香港如何分享珠三角重工业化的机会?香港的服务业如何有效与之衔接?

  梁百忍:重工业阶段,也是市场力量在发挥主要作用,香港体制灵活,如有市场机会,港资企业必然会加入,承担一定的角色,当然,这也包括他们自身的调整。

  (有专家称,从“前店后厂”模式向“产研合一”转变,联合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应是今后粤港合作的一个重点,而该方面,仅仅凭借一方的力量都不够;再则,香港的优势主要在信息、物流、服务业,主动为珠三角的重化工阶段发挥产业链上的配套优势,是合作的一个方向,当然,这需要战略层面的引导。)

  “内企要学会利用香港平台”

  《21世纪》:CEPA的实施,给粤港带来了哪些新的机会和成效?目前实施如何?

  梁百忍:CEPA的最大功用,是将“你我”变成“我们”。之前,不是港企不利用香港平台,不是内企不利用内地平台,现在,则要共同利用珠三角平台。广东内销市场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泛珠三角合作计划的提出,是为粤港找到了新的共同的腹地,外向发展和内向发展同样受到关注。再则,要加强与东盟的连接。

  至2004年以来,CEPA实施已有3年,无法用具体数据统计这一成效。CEPA不单单是送给香港的礼物,也是送给自己的礼物。

  《21世纪》:那么,内地如何更好地利用香港的平台?

  梁百忍:内地要懂得利用香港,这样,香港的窗口才更有价值。以前是外国善于利用香港, 而内企不善于利用香港。推进“走出去”战略,比如内企在香港开一窗口公司,同外国在港代表打交道,缩短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整体竞争力也提高了。现在,内企在香港开办事处或转为港企的多了,港企和内企难以明显分清。

  当然,香港也要增强国际发言权,提供更大的平台机会。2005年香港的融资能力全球第二,超过东京。

  (据商务部统计资料,从2004年至2005年9月,内地赴香港投资的非金融类企业有259家,直接投资额达16亿美元,规模虽然不大,但迅速增长的赴港投资趋向值得关注。再则,从近年大型中资企业频频在香港H股上市来看,香港的窗口作用和融资功能得到强化。但是,从经济低谷走出来的香港仍要做强自身,更好地发挥窗口作用。)

  粤港关系如何更进一步

  《21世纪》:粤港关系如何更进一步?香港如何更有效、更深广地融入到珠三角的合作中来?

  梁百忍:粤港两地虽然存在竞争,但两地之间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目前,粤港两地政府在共同探讨更便利和优惠的措施,促进粤港关系发展。广东省政府成立了广东省港澳办,香港则成立了香港驻粤经贸办,以共同研讨具体问题。

  如规划发展和产业有效转移,都可以具体合作。发展环境,如硬环境,会改善的快些;软环境,涉及人的思维,还未释放出来。例如内企,利用融资渠道畅顺,可创建新的发展模式。而大的企业发展,多从制度上、软环境上下工夫。未来要规范发展。

  产业转型是重要考虑因素,是制度规范化,这涉及文化心理。以前化工企业到处建,现在周围都已经成为居住区了,不利和谐发展,这是企业家的过错,还是社会的过错?很难分清楚。但是,现在并不是追究责任问题,而是产业转移和转型。如将部分产业转移到粤西等,要规划其转移,部署好,成立新园区,包括相关政策。2005年的粤港联系会议已经提出此议,关键是如何鼓励转移。

  再则,在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金融、物流合作等方面,会有更好的突破。

  《21世纪》:开发和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性资源,是否是其间的一个关键?

  梁百忍:以前,“一国两制”是制度障碍,现在则要在国家共同利益层面上,发挥两种制度的不同优势,共同发展,这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所在。两制开发,不是改变而建设,是推进两种制度地区的作用。深圳与香港在企业运作、政府监管与国际并轨等方面,可以先行尝试。或者,这么说,深圳和香港都是转化器,互相转化,释放各自功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向海外转化,为全国提供新的借鉴。

  《21世纪》:CEPA和泛珠框架下,香港与广东如何各担角色?

  梁百忍:首先,在CEPA和泛珠三角的框架下,广东仍是港资最为倾心的地方。其次,香港会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拓展香港发展空间,推动内地对外开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推动了CEPA的落实,香港会充分展示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国际商贸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

  (自2004年6月以来,

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区组成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在香港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小企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的经贸活动。2004年10月粤港和粤澳政府联合在欧洲举办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联手推介泛珠三角。有专家称,泛珠合作,香港和广东要避免龙头之争,共同营造好经济腹地,让11省、区获得共赢发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