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人大广东现象寻找和谐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5:29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善哲

  “广东现象”今生

  吕力东看过一期凤凰卫视《戈辉梦工场》的节目,那个网名叫“啊呀娃娃”的女孩的张扬个性让他记忆深刻。吕力东是公交车司机,那是他第一次听说博客,就是“一个人在
网上写的日记”。

  吕力东没想到,两个月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博客。

  刚开始,吕力东不知如何操持自己的博客,奥一网的工作人员就把网友们的意见收集起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他,他一一作答,然后再由工作人员贴到博客上去。但是他很快就修改了密码,并学会了发帖和回复。在他领略到web2.0技术的奇妙之处后,彻底迷上了博客,在今年广州两会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上去看看,即使深夜一两点钟也不例外。

  在2006年广东各地的两会期间,与吕力东一样在奥一网开通博客的各地代表共有22个,他们来自广州市、深圳市以及惠州等地。

  奥一网执行总编曾平治说,基于web2.0技术的博客强调自我,互动性更强,正在深度改变网络生态,也改变着人们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方式。而今年如此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尝试用这种方式与民众交流,在他看来“是人大‘广东现象’在新时期的延续”。

  “广东现象”前世

  2000年1月25日,广东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在举行。正是这一次会议,“广东现象”找到了最佳注脚。

  因为对河流受上游地区工业污染不满,佛山代表团25名省人大代表对广东省环保局提出《对四会市在北江边建电镀城事件处理不当的质询案》。

  质询会上,代表们步步逼问,时任省环保局副局长对代表问题的回答却不能令他们满意,而且环保局也没有拿出进一步的措施。代表们对此结果无法容忍,终于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建议,要求撤销环保局副局长的职务。

  佛山代表们的激烈举动举国震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由衷地感慨:“广东人大真厉害。”而媒体的反应更可用欢天喜地形容,有人著文称此次事件“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载入广东省人大乃至全国人大的史册”。

  真正抛出“广东现象”概念,是当年9月份《人民代表报》刊出的一篇题为《人大工作中的“广东现象”》的文章。文章列举了当年广东人大行使职权的几个事件,并将其概括为“广东现象”。从此,“广东现象”一词传遍南北。

  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于“广东现象”,是因为对个性日益彰显的人大代表个体的欣赏,正是因为他们敢于“为民出声”的姿态,让人们看到了人大制度的力量所在。

  广东各地人大拥有众多的明星代表。连续八年向市长进言的纪传英,洛溪桥收费案中坚守不弃的游海燕,对高尔夫球场的环保问题追问到底的吴立民,联手封杀自来水提价案的王则楚,在自己的博客上开辟《民主监督之窗》的杨一平——他们的名字通常被人们与“广东现象”相联系。

  2003年,深圳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人们对“广东现象”有了新的期待。

  南山区的肖幼美与吴海宁自荐直选区人大代表,并且在社区里贴出竞选海报。能否张贴海报在当时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尽管他们最终无法当选,但他们的努力换取了外界的期待和喝彩。而另一个自荐的候选人王亮则因为得到了所在单位深圳高级技工学校选民的支持而当选。

  向上生长的力量

  更多的变化正在出现。

  5月底,广东省人大修订了《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首次肯定了候选人进行自我宣传的合法性。曾经困扰吴海宁的问题不复存在。

  而在此前的一个月,深圳南山区首个“人大代表工作站”迎来了一周年诞辰。太子山庄业委会负责人敖建南是工作站的主人。他和他的同伴们扮演的是人大代表联络员的角色——用黄卫平的话来说,相当于人大代表专职的工作人员。而为人大代表配备办公室和助手,正是学者们呼吁的人大代表制度化的一个方向。敖建南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办公经费完全自理,没有从政府获得资助。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任剑涛认为,“广东现象”之所以出现在广东,和广东先行一步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浮躁期过去后,人们才发现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才是排解社会情绪的最佳渠道。”任剑涛认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的需要。

  这种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与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之间的关系,也被曾平治发现。奥一网通过此次组织大规模的两会博客,发现来自深圳的代表和委员们更乐意接受博客这种言论平台,而其他地区的代表就稍为消极。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它的人口年轻,所以比较倾向于接受新事物,而且整个社会的灵活性更大,更容易激发起民众参与的热情。”曾平治表示。

  黄卫平则强调说,经过经济的2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广州的民间社会蕴藏着一股巨大力量,而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