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三元里与罗南村:和谐广东的社区样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5:24 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元里的闻名,一是100年前的抗击侵略者之雄,二是前几年的黄赌毒之乱。

  罗南村的闻名,一是20多年来的经济走强之路,二是人与社会和谐之道。

  三元里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罗南村位于佛山市南庄镇,两者的共同定义都是广东的社区。自广东省2005年9月提出构建“和谐广东”战略以来,和谐社区的构建成为一个基本的
抓手。也因为此,三元里和罗南村引起了更多的关注。热议者认为,三元里社区和谐了,广东城市社区就和谐了;罗南村经验学到了,广东农村社区就和谐了。

  “和谐广东”战略甫出,广东政法委就在罗南村召开了和谐平安社区创建工作研讨会,而广州市公安局则把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试点定在了三元里。在“和谐广东”的宏大叙事面前,这两个微观样本显示出了特有的张力。

  然而,“和谐广东”的构建,包举万千。“富裕、公平、活力、安康”,这一“和谐广东”的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抓手,正如同《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给出了七大机制一样,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作为政绩工程,甚至试图在“十一五”期间竟其全功,都是不现实的。

  三元里新象

  2005年4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酝酿“和谐广东”战略之时,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开始了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试点,并把试点有选择地定在了三元里街东约、西约社区。

  三元里是典型的城乡边缘社区,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黄赌毒长期滋生,早年被公安部列为全国毒品危害重点区之一,直到2002年才摘掉这个“毒帽子”。但积习之下,社会问题依然突出,构建和谐社区的难度较大。

  尤为甚者,正是东约、西约社区,毗邻广州火车站、多条高速公路和多个全国大型批发市场,常年居住人口4万余,其中外来人口约占60%。社区内城市建设缺乏规划,绝大多数房屋系村民自建,出租现象突出,是个较为典型的“城中村”。

  该社区内商业服务业密度高,无证经营现象较为严重,社区环境卫生较差,大量外来人口聚居,暂住和劳务工呈无序状态,社会结构复杂,社区治安压力大。

  白云区分局的办法先是广泛开展群众宣传,培育文明社区文化,并实行现场巡防与电子监控结合,重点管理出租屋。其治安创新细到了一个称谓的改变,如统一改称“外来人口”、“外来工”为“来穗创业人员”,以消除身份歧视,促进外来人员融入当地社区。

  阶段性的成效验证了试点的成功。据白云区分局统计资料显示,试点5个月后,东约、西约社区刑事案件下降了58%,同比下降了76%。综治、城管、工商等其他部门的职能也得到了协调推进,社区环境卫生、街容街貌、经营秩序、外来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明显改善。广东省公安厅厅长梁国聚对白云区分局《关于积极探索在城郊结合部地区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的情况报告》给予了肯定。

  是年8月29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和十几位专家学者,以及广东市、区、街有关部门负责人参观了三元里东约、西约社区,并举办了"构建和谐社区"研讨会。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陈荣平认为,三元里和谐社区的构建是一种成功的创新模式。陈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白云区公安分局民警的努力,给社区的居民带来了安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规避工业化、城市化背离以人为本的问题。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广东省决策咨询顾问团成员刘汉民认为,白云区公安分局将三元里的治安,由事后治理转向事前治理,这是一个创新。社区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利民、便民的体系,养老、外来人口的登记就业,也比较完善。社区治安人员占了本村的三分之一,社区居民的自治,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三元里的试点意义并不仅限于单独一个社区,,而仅就构建三元里和谐社区来说,也不是一个公安系统的试点就能一劳永逸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层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让这种努力化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发自内心的对构建和谐社区的认同和实践,这依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和谐罗南村

  如果说三元里对广东构建和谐城市社区具有典型意义,那么罗南村就是广东农村和谐社区的典范。

  2005年9月16日,《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之时,广东省政法委、省维稳及综治委、法学会等机构在罗南村主办了和谐平安社区创建工作研讨会。

  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王华元在会上强调,建设和谐广东,必须从社区抓起,必须从和谐平安社区抓起,广东要用5年左右时间,搭建起和谐平安社区的基本架构。

  研讨会认为,罗南村是广东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缩影,其创建过程具有可复制性,可为广东各地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作用。

  那么,为大家激赏的罗南村又是怎样的呢?罗南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面积4.75平方公里,下辖九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00人。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也是“底下无矿产,地上无特产,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

  改革开放以来,罗南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线,大力建设“富裕罗南”。率先大力发展集体企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同时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组建土地股份集团公司,总收入近三年每年增长13.5%,三年人均分配增加1000元。近两年,全村辖区内企业上交税收超过6000万元,外来人口达1万多人。现全村工农业总收入都超10亿元,上交税收超7000万元;固定资产也由1980年的400万发展到现在的10多亿元。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罗南的文明建设也不断迈上新台阶,过去几年罗南共投入1亿多元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村内村外花香四溢,绿树成阴,建成标准运动场和游泳池,每个村民小组都有灯光球场、文化室和村心公园。从1992年开始,罗南村所有小学已在学校供应午餐并每人有1张床中午休息。小孩两岁半至六岁半进入罗南幼儿园,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四年前,罗南村成立教育基金,对上高中、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每年分别奖励1000元和2000元,并对大学生保留农村股份分红。

  罗南人均收入连续8年超万元,村民如患重病,每人每年可累计报销医药费8万元,全村共有小汽车超过800多辆,全村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罗南人的生活达到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医、行有车”的目标。

  就物质生活而言,罗南已超过小康社会标准。“经济发展起来了,罗南人的发展目光应该更远一些,只有提高村民素质才能保持长远的发展。”该村领头人关润尧称,文化工程是罗南今后的重点工程。

  1999年,罗南村开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山大学MBA研修班,有120多个村民参加,成为广东省首个村级MBA研修班。2002年又开办了中山大学的远程教育。

  2004年,投资1500多万元的高标准建设的罗南文化中心正式免费向村民开放。不用出村,罗南人就可以享受到高标准的文化体育设施。这显得了他们的的底气和气魄。

  反思和谐罗南村,一是和谐的基础——经济发展是根本。关润尧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经济不发展,农民富不起来,就不是社会主义,和谐平安也就无从谈起。”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罗南对此的表述是“不能胀了口袋,空了脑袋,误了下一代。”再则是管理到位,保证社区和谐平安。罗南村委会将治安经费单独列入预算,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治安工作,组建了有73人的治安联防队,还为治保人员和治安联防队员购买了人身意外险。2003年,罗南村投入80万元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全村的治安进行监控。近万名外来员工全部住在“外工村”中,实行公寓式管理。

  和谐广东“八字方针”

  三元里和罗南村所发生的故事,在“和谐广东”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那么繁琐,但是,更多的热议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个帽子,它需要的就是细致而繁琐之举。三元里和罗南村正是构建和谐广东的社区样本,是和谐广东的两个缩影。

  热议者同时也认为,构建和谐广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甚至陷入具体事务,要有大的时空视野。也许,从中国和谐社会及和谐广东构建历程的回溯中,更能看清楚其时代价值和意义。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明确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该战略决策的提出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摆上了极为突出的位置。

  曾用成功实践回答了改革开放若干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命题的广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得相对更早、更充分,如何破解转型期难题,以排头兵的敏锐担当探索重任,成了广东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广东看来,构建和谐社会恰是破解转型期难题的一把钥匙。是年9月,广东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广东”的战略目标。

  次年2月,从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学习归来的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开始系统布局构建和谐广东战略。

  3月29日,《开展构建和谐广东专题调研活动的方案》正式下发。在经过3个月的系统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广东省委开始起草《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六易其稿后,至2005年9月,《意见》正式下发。

  《意见》提出了构建和谐广东的总体目标——富裕、公平、活力、安康这一“八字方针”。

  随之,围绕构建和谐广东和“八字方针”的落实,广东开始了各层面的路径探索,无疑,作为构建和谐社区探索的三元里和罗南村,正是诸多探索中的一个。

  路径选择

  因此,所有的话题还是回到构建和谐广东的路径选择上。

  至于如何构建这一路径选择上,《意见》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意见》同时给出了七大机制,这包括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民主法制机制、先进文化培育机制、创造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等。

  实际上,七大机制均是切中广东发展中关键性的难题而言的。如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着眼于广东粗放型经济增长未根本转变的难题。

  2004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39.46亿元,人均GDP由1978年的369元增加到2004年的19707元(折2380美元),已迈进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广东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表现出“三高三低”(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低循环;高速度、低层次)的粗放型特征。据统计,广东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技术水平低,具有发明专利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0.5%。

  又如利益协调机制,其着眼于区域、城乡发展和机会不平衡的难题。2003年珠三角人均GDP(当年价)折合为(按户籍人口计)4810美元,而粤东粤西地区仅1100美元,山区仅770美元,全省2/3的地区仅相当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的人均GDP仅为珠三角的1/5和1/6。城乡之间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因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认为,七大机制的创新性提法,将和谐社会的原则性立场落实到社会均衡发展的实际举措上,可以说是将国家层面的重大问题放到广东这个特定区域进行政策思考的一个标志。

  也正因为此,社区——这一社会最基础层面的和谐——成为诸多抓手中的一个。有专家称,探索和谐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和谐社区建设,对丰富和谐广东战略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和谐广东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即使是诸如三元里和罗南村这样的个案式探索,也需要广东从七大机制范畴,予以综合规划实施。否则,个案的普遍价值就无法彰显。”

  显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和谐成为广东“十一五”规划和发展的关键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十一五”期间竟其全功。

  ·链接· 力行践履

  ——建设“和谐广东”纪事

  2003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日前发出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要求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指示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全省人民无饥寒,在全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2004年4月15日,国务院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广东省副省长谢华强发表了讲话。呼吁并要求各单位、同志充分认识开展资源节约对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004年9月27日至28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九届五次全会,大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发表重要讲话,具体阐述了和谐广东的内涵:应当是文明法治的社会,应当是稳定和谐的社会,应当是谅解宽容的社会。

  2004年12月7日,广东省正式启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即用三年的时间,在全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和谐广东。

  《南方日报》2004年12月13日发表了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撰写的题为《发挥优势,夯实建设和谐广东的基础》的文章,指出建设和谐广东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5年2月25日,广东省人大公布2005年立法计划(草案),草案表明2005年围绕建设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目标,加强了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

  2005年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他希望广东在建设“和谐广东”方面,不断创造新鲜经验。

  2005年9月14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提出和谐广东的目标是“富裕、公平、活力、安康”。

  2006年2月22日,省长黄华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建设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并具体提出建设和谐广东就是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

  2006年4月6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成员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常委会议决定事项通知,研究进一步深化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主持会议并作讲话,要求各地各部门,特别是试点地区和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争当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2006年5月29日,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006年6月30日,绿色广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联合发布的中国首份GDP能耗公报———《200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2005年广东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为全国最低,每万元GDP能耗为0.79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8吨标准煤,低于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报告印证着广东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行一步的坚实足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