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探索创新之旅:广东再次成为国家发展哲学实验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5:20 21世纪经济报道

  贾玉宝

  3年前,在广东经济发展出现拐点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跨时代命题。

  实际上,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转型过程中,由于20多年来的放量发展,广东的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和升级,土地、资源、环境和发展腹地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民经济的安全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突出,使得广东只拥有珠三角这个唯一的经济引擎,而粤北和东西两翼则没有与之形成良性的发展梯次。3000万外来工背后的教育、保障和社会治安问题,也成为社会问题的显性一环。

  广东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型,这不仅在于广东经济能否继续引领全国,更是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宏大叙事。

  3年来,广东在探索。作为第一要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新的发展模式——顺应全球工业化转移大潮和国内工业化发展阶段,由以轻工为主转为轻重并举,并逐步向重工转变。九大产业布局的提出和一大批重工项目的上马应运而生。

  如果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发展的内涵问题的话,那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有解决发展的外延问题之义。广东的这一探索性实践表现在,2004年提出包括南中国11省(区)在内的“泛珠三角”发展框架,“珠三角加快发展、大珠三角整合发展、泛珠三角协同发展”成为既定发展思路。在广东经济的外围地带,发展县域经济,加快粤北、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经济的对接,实现后发地区的梯次跨越发展,进而成为广东经济的另一引擎,也被纳入全省的发展规划。

  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当地荒、电荒和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陆续呈现之时,广东于2004年提出了“绿色广东”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其第一要义。同时,创意经济也进入广东省政府的视野。

  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就广东而言,对包括外来工在内的逾亿广东人,提高发展素质,积淀发展文化,分享发展成果,已在文化大省建设、行政体制改革、自主创新等诸项规划和实施中逐步展现。

  3年好比一场中考,一切只是开端。

  经济拐点与产业结构调整

  挟改革开放先发优势,以低廉的土地、劳动力与外资结合,形成轻型、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孕育了广东经济从1978年到2004年13.4%的年均高速增长率。

  19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广东经济出现拐点信号。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汽车、石化等重化型产业的兴起,广东产业结构作了适度调整——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出口加工为主转向国内外市场兼顾。但以廉价土地和劳动力为引资基础的发展模式没有改变,低成本仍然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支柱。

  由于调整不到位,在高成本时代到来时,广东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本世纪以来发生的地荒、

民工荒、电荒无疑是其注脚。

  而国内其他地区的制度、政策环境的改善,也令广东失去了以往的比较优势,资本外迁、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近年来,广东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增速、势头、技术和规模已逐步落后于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

  广东的重工基础一直比较薄弱。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在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框架内,重工业的布局重点不在广东。因此,重工业基础一开始就是广东的弱项。由于轻工业相对发达,轻重失衡现象严重,导致产业链条缺乏生长的动力和基础,而工业以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为主,缺乏技术核心和创新能力,加之地区内恶性竞争较严重,影响了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胡锦涛于2003年4月视察广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随后,广东的调整开始有序化。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从战略布局上开始了向重化工阶段的转变。

  2004年12月13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稿)》。调整的重点是,在2005-2010年期间,通过重点建设一批支柱产业基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建设一大批重要产业项目,促进广东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6年4月印发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称,2005年,广东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4∶56,汽车、石化、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个经济引擎与协调发展

  广东的外源型经济是长板,内源型经济是短板。多年来,广东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之间的比例大体维持在80∶20左右,在全省的外贸出口中,“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占80%以上。

  另一方面,区域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广东东西两翼及山区和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差距甚远。广东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11341亿元,东翼为1438亿元,西翼为1410亿元,山区为2193亿元。从经济总量看,山区仅相当于珠三角的19.34%,与2001年的22.1%、2002年的21.2%相比,差距持续拉大。

  坚持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广东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发展后劲,也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2003年下半年,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省级领导频频到东西两翼和山区调研,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广东进而成为全国县域经济改革试点。

  2004年初,广东正式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目标,即县域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1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5%左右。

  与目标相对应,2004年5月21日,广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同时,广东开始强县扩权,分三步实施:即行政权、财权重心下放(已实施)和行政级别配套改革(酝酿中)。

  “十一五”期间,广东计划五年内总投资额约1.5万亿元的233个重点项目中,有175个布局在“东西北”区域,投资额占比达41%。

  广东想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引擎——以壮大县域经济来发展欠发达地区,进而加快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经济对接,实现后发地区的跨越发展。

  而广东对外源型经济的长期依赖,也导致一些深层问题,如内源型企业的剧减导致隐性失业,本土民营经济可能扮演工业化局外人角色。而且,由于基础性资源多数依靠进口,随着全球对资源的争夺加剧,将来工业化进程受外部制约的程度加大,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安全问题。

  尽管广东在“十一五”规划中力促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但考虑广东的实际情况,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外源型经济仍将是广东经济的重要一翼,需要徐图缓进。而在泛珠框架下,极有可能为广东内源型经济的发展找到新注脚。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广东

  广东经济发展的潜在障碍要数可持续发展问题。与香港的宏观调控下的土地限制开发不同,广东在大量转让低廉土地中,成就了今天的经济奇迹。但是,当地荒成为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成为既定的战略思考。此外,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发展的同时,广东人也失去了碧水蓝天。

  2004年12月,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时首次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广东”。

  2004年完成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成为我国首个区域性环保规划立法。其目标是2010年初步建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所有城市建成国际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20年建成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所有城市建成国际生态城市。其实施措施是采取生态分级控制、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创新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等。

  2005年3月,在全省环保规划汇报会上,张德江对建设“绿色广东”作了全面阐述,指出建设绿色广东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建设“绿色广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

  张德江说,为建设“绿色广东”,对干部的考核,要引入环境评估因素。受益于此,2006年夏天,在部分水域畅游珠江将成为事实。

  广东省环保局一位人士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首先,由于部分市区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仍然坚持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其次治污工程建设滞后,污染物削减速度赶不上污染物排放速度,而治污工程设施建设因受到污染历史欠账、资金不足、管网滞后、用地紧张等问题的影响而进展较为缓慢;再则,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难以到位,部分企业非法排污严重等。

  “绿色广东”的外延还包括更宽广的区域。2004年7月,广东省环保局协调“9+2”省区环保部门通过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以人为本与和谐广东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这要求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广东充裕财政的考虑,广东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为缓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出新的发展样本。

  广东在做一些探索,包括四大难问题(看病、保险、教育、诉讼)。广东“十一五”规划称,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达9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全面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珠三角地区力争在2010年基本建立起农民养老保险体系。

  在广东,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样突出的是“内外二元”结构矛盾。广东3000万外来流动人口中,有2200万外来就业人口,外来工学龄子女约130万。他们的合法权利,如民主选举、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应不应该由广东解决?这一争论在广东持续较久。

  支持者认为,外来工为广东贡献了物质财富,理应有所保障。反对者认为,广东创造的财富已经由国家转移支付了,每年广东财政总收入有六成上缴中央。2005年,广东财政总收入4432亿元,上缴中央2626亿元(广东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7);而外来工留给广东的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

  尽管争论依旧,但作为广东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问题迟早要解决。如今,广东已经开始在医保、社保、教育等方面做出尝试。

  社会和谐发展的另一落脚点是文化建设。重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发展积淀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让精神文明成为社会各类群体共同凝聚和向上的动力,也早在广东的考虑之中。2004年,广东省出台了建设文化大省纲要,科教发展和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20多年来,广东为全国积淀和贡献了带有粤文化烙印的改革开放文化。其间,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内涵。而在新的转型期,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广东探索粤文化和文化创新的要义。

  ·观点· 广东省十一五的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3500亿元(按2005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400元(约合4250美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全面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达到5∶50∶45;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5.7万公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左右,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水平承办好2010年亚运会。

  ——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达65%,非农就业比重达72%,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左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18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2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5.5%和6%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42.9%。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58%。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5岁。

  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68800元(约合85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摘自《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