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借宏观调控之手促政府职能转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 16:09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伟 来源:中国经营报

  宏观调控正在逐步触及问题核心,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在上海,人大、政协开始有力介入——以确保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严格执行中央既
定政策。此前,在国土资源部对各地国土系统负责人的培训会上,出现了监察部门的身影,暗示的是地方政府违法操作将受到问责。同时各地的反腐案件的爆发也是此起彼伏,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宝金被中纪委处理,和宏观调控中暴露的问题也不无关系。

  事实上,要使

宏观调控不半途而废,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然而,宏观调控“屡控屡败”的难点也在于此。长期以来,“政治上集中,财政上分权”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主要特征。1994年分税制实行后,地方财政日益紧张,政府预算从1993年的61亿元盈余立刻下滑为1994年的1727亿元赤字。此后,各省每年均有预算赤字,在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粥少僧多”的情况下,经营城市成为各级政府缓解财政困境的法宝,继而发展为希望升迁的地方官员有意识地利用经营城市大做GDP文章,显耀政绩;无法升迁的地方官员也在利用其加强对各种资源的争夺,以扩大控制权。于是,土地、信贷这两个“资本故事”在中国各地愈演愈烈,中央政府的调控也往往难敌地方的投资冲动,在变相抵触中多是无疾而终。

  可见,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才是

中国经济的真正“主角”,此前的对宏观调控的历次反弹也无不肇始于地方政府。因此,宏观调控的关键还是在于约束、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纳入到“服务型”而不是“投资型”的轨道中去,达到以调控促改革、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目的。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自上而下的监督,还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换句话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既定方针下,必须借此次宏观调控之机重塑地方的政经关系,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否则,宏观调控必然还会是“隔靴挠痒”,无功而返。

  在此过程中,地方人大、政协的职能和财政制度的完善无疑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具体而言:其一,目前各地的人大、政协远没有起到监督地方政府的职能,不然难以解释为数众多的政府越位行为。因此,未来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行为必须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其前提是扩大人大、政协成员的范围,最大程度地体现民众意愿,这实际无需过多改革,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里就可以改善。其二,由于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察的是当期的,因此,长期借款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筹资的最优选择,“做五年的官,借十年的债”成了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屡禁不止的强劲动力,“风靡全国”且已被叫停的城建打捆贷款就是这种期限不匹配的产物。故而,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量入为出的合理举债甚至发债,中央政府严格审批和监控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这既可以减少中央财政“兜底”的风险,也可以避免地方金融机构过多地被地方政府“拖下水”。

  此外,加快立法进程也能从制度上为地方政府的“越轨”制造障碍。比如,《物权法》的出台就会限制地方政府违规拆迁行为,从而可以使其“圈地”运动变得成本高昂。

  回首来路,两年多来,正是借助于宏观调控,中国才认清了经济运行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共识也在逐步形成。中央政府不仅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了弱势群体,而且对屡次宏观调控都未真正触及的强势群体——地方政府的治理也在雷厉风行。目前,如何利用宏观调控的契机,重塑地方政府的发展路径,以完成政府的职能转变,甚至已经成为比宏观调控本身更重要的事情。

  实现突破的良机已然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