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集团并购 瞄准欧洲二线码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 14:34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胡怡琳 上海报道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欧洲寻找投资码头的机会,年内将迈出实质性一步。如果此次收购启动,这将是继上港集团与新加坡港口集团通过换股方式互相持股之外,中国码头运营商首次走出国门。
业内人士均看好上海港跨国收购,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将有助于提升上海港的收益渠道。不仅对于包括招商局国际(0144,HK)在内的公司股东,上港集团所服务的相关船公司和腹地资源港口也将从中间接受益。 上港集团负责战略规划的投资发展部部长王庆伟表示:“走出中国是上海港未来的一个战略,但目前还没有变成现实,因为还有大量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做。” 目前,该集团已经制定了长江战略、东北亚战略、国际战略的“三步走”规划,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卓越的码头运营商。长江战略一向被看做上港集团延伸腹地资源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上海港与周边港口竞争的最强优势之一。5月底,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在京会见荷兰鹿特丹市市长伊沃·奥佩斯特尔腾一行时,曾表示中方愿意与荷兰特别是鹿特丹市就内河航运发展加强交流与合作,中欧内河港之间有望达成的合作,也无疑是为上港集团赴欧收购埋下良好伏笔。 上港集团跨出国门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就曾传出消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准备将集团旗下上港集箱(600018.SH)约20%股份换予新加坡港务国际公司。作为交换,新加坡港务国际公司将其新加坡本地码头运营商新加坡港务公司(PSAC)20%-25%股份换给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但是,这项交易最终并未达成。 业内专家指出,跨国收购港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公司行为,这固然代表了中国最大的港口集团正日趋变得更加市场化,但其中风险也不容小视。“欧盟等国家对于收购人的考核非常严格。”王庆伟也指出,收购将会非常复杂,这其中还不能排除考虑政治方面的因素。“来自美国国会、欧洲工会可能会干预,对那里的各种环境我们都需要考虑。” “剔除政治考虑,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上,上海港也将面临严峻考验。”上述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和李嘉诚的和黄相比,上海港在资本运作方面仍然缺乏经验,该人士表示,要收购鹿特丹这样的欧洲成熟大港,无论是经验、资本实力上而言,上海港仍欠火候。“上海港感兴趣的应该会是一些欧洲相对较不知名的二线港口,这些港口在地理位置、经济腹地的成长性上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6月初,上港集团正式公布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上港集箱(G上港,600018,SH)以实施集团在内地A股整体上市的计划。而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子公司并在内地实现整体上市,在境内资本市场也属于首次。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之后,上港集团与上港集箱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将基本解决,集团的业务也将梳理完成——不仅包括了全部集装箱和全部散货业务,还直接或间接控股了上海所有的集装箱码头经营公司,同时还拥有散杂货、件杂货码头及专用汽车滚装等码头。国信证券交通运输行业首席分析师唐建华指出,作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使上港集团跻身中国港口蓝筹,这将保证上港集团在融资渠道上的进一步畅通。 业内人士表示,港口之间的收购需求和船公司收购港口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中远、中海、东方海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对国外港口的动作。“之所以要去美西等一些大港进行参股,船公司是出于产业链的业务需求,完善其全球航线布局,降低成本。”该人士指出,船公司通过参股码头,在装卸、港口使用费,包括作业、拖轮、引航等累计,普遍平均运营成本可以下降40%-50%。“尤其在前阶段美西港口普遍拥堵的情况下,参股码头的船公司将可以获得优先靠泊的权利。而上港如果收购国际码头之后,对于船公司开拓新航线,也会带来一些间接影响。” 目前,上海港的所有欧洲线业务已经从外高桥码头移至洋山港(参见本报5月《小洋山首次大幅降价示好船公司》报道),不少经营该线的船公司出于经营成本和时间增加的考虑,开始逐步将部分业务如到嘉兴附近区域的欧洲干线以及一些到香港或者新加坡中转的货转移到宁波港。货主肯定会从成本最优的角度去选择。“如果未来有可能在一些有吸引力的欧洲港口获得参股权,对于吸引船公司的回流也将是战略举措。”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