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三峡移民崇明岛上讨生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 11:2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蔡志杰 本报见习记者 米远征 崇明岛报道

  “明天(7月7日),我们来崇明岛就整五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刘远清说话时没有抬头,沉默了数秒后,他挥了挥手中的掸子,赶着猪肉摊上飞来飞去的苍蝇。

  刘远清原址四川云阳县南溪镇,2001年作为第二批三峡移民落户到上海崇明岛竖新镇
大东村,之前开过农用车,目前在集市上摆摊卖肉。在竖新镇这条不长的集市街道上,三峡移民开的猪肉摊排满了半条街。

  能做这样的小本生意已经算不错的了,大多数移民仍然没能适应当地的生活:“我们有本地户口,但我们还是外地人。”一位三峡移民说。

  截至6月底,三峡移民主要地区重庆库区共完成农村移民外迁安置16万人,三峡农村移民大规模外迁安置全面完成。外迁安置16万人中的9.53万移民落户到了重庆以外的上海、浙江等11个省市。

  外地人

  在竖新镇,“卖肉的”成了三峡移民的代称。

  竖新镇副镇长沈兴平告诉记者:“这些(三峡)移民素质不高,摆摊不上税,搞运输不上牌照……由于技术差、语言不通、文化不高、接受能力差,他们的确不容易在这里找到工作,只能是种地、摆摊、打零工。”

  “如果镇上的公安再抓的话,我只好把车卖了。”陈军忧心忡忡地说。陈军属于2004年7月上海接收的最后一批三峡移民。他所说的车,是一辆六人座小型面包车。他平时就开着这辆车在临近镇上载客,每月维持500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三口之家。但这种车在当地属于“黑车”,是当地整治社会治安时的清理对象。

  和陈军一起落户在竖河村的还有他的兄弟和舅舅两家十来口人。由于对当地农作物种植技术不了解,三家人都将分得的土地转租给了邻近的本地人耕种,每亩地一年租金200元。显然,单纯依靠地租远远不够生活开支,于是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进工厂打工,在竖新镇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也并不容易。以当地头号利润大户瀛春毛纺厂为例,移民进厂打工的机会显然比当地人少。

  “我就在镇上的毛纺厂干过,我们这些移民就没有当地人岗位稳定。活儿不忙的时候就叫我回家了,活儿多的时候一天又要干12个小时。”三峡移民陈信安的妻子说,去年只干了4个月,今年头4个月又没活儿,一家人的生计出现了危机。为此,他们曾试着到菜场卖猪肉,但因为没交摊位费和镇里起了纠纷,因此只干了不到一个月。

  按照最初的三峡移民政策,移民新地后,每人每月有38.75元的补助,两年后结束。到7月底,最后一批移民在崇明岛生活将满两年,但他们还没有适应当地的生活。

  摩擦

  “我们庙镇的移民曾和政府发生过一些小摩擦。”崇明庙镇政府社会事业办主任宋志斌告诉记者,比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款并不是有困难就一定能得到,但没得到的移民就会闹事;有时我们慰问困难户,给他们买台电扇,其他移民老乡也会来吵着要。

  移民中是否存在一些小摩擦,崇明县民政局三峡移民负责人陆忠全表示,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拒绝透露更多内容。

  移民陈军告诉记者,他们全家都怀念故乡的生活,那里不但种地够吃,还有猪、羊、鸡可以饲养,还种着果树园,“现在我的小孩要吃水果都没有,收入有限,小孩总吵着要回老家去。”

  长江水利委员会一位高级工程师指出:“三峡移民背井离乡,心态是很复杂的。受淹移民损失的补偿﹑产业安置的实施﹑市政工程的建设等一切有关移民的事宜都是由政府来决策﹑组织和监督。但政策执行中,一定要注意,这不是政府的一锤子买卖,这是一个逐渐协调的过程。”

  未来

  陆忠全表示,今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续扶持的意见》,为即将在今年7月结束的“两年补偿930元”的计划带来新的内容,“里面条款比较实,包含后续补贴款等多方面内容。”

  而满腹抱怨的三峡移民告诉记者,他们要的并不是多少补贴款,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活的出路。

  比如让竖新镇10余户移民同时感到不满的是,竖新镇政府在工作机会方面没有表现出向移民的倾斜。“去年村附近就有一批零活:修河道、巡夜、割草、扫路,每月有470元的收入,但镇里把这些活都交给了当地人干,还向我们隐瞒了这个消息,事后又说我们吃不了这个苦,实际我们都很愿意干。”移民谭月坤说。

  在竖新镇不再种地的移民急需一个谋生的机会,但又缺乏起码的本钱,一个200元的摊位费就可能成为阻挡他们进入市场的门槛。

  在增强移民谋生能力方面,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做工作。崇明县庙镇和建设镇组织移民农技集中培训、村民一带一帮扶。这使两镇的三峡移民普遍没有转租土地,并使土地成为维持其口粮的来源。庙镇政府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也比较积极,镇政府安置办表示,234个落户庙镇的移民中有10个安置在工厂,从事非技术类工作。而建设镇也基本保证每1户有1人在工作。

  周诗菊是2001年8月落户在庙镇加禾村的三峡首批移民,依靠在镇里的“三峡服装店”,她每年能有1.2万的收入,她的丈夫则跑农用运输,每年收入1万多元。他们将过去在重庆云阳的经商经验带到了崇明,成为移民脱农“致富”的典型。

  庙镇58户三峡移民中,有两户已经买了农用运输车,给当地的施工单位跑建材,一年可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有的甚至超过本地人的收入水平。

  而在记者随后走访的界东村、仙桥村、大东村、时桥村、响南村,大多数的移民也表示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崇明县发改委产业科科长陆裕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一五时期,由于崇明生态岛的规划,几十家污染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受到交通成本的制约,崇明主岛将逐渐收缩第二产业规模,届时旅游和
房地产
业将得以发展,大型娱乐休闲项目将为崇明居民带来机遇。“来自三峡的移民虽然只有不到1500人,比重很小,但他们特别是他们的后代在这里的生活将越来越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