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善哲 南宁报道
萧万长站在演讲台前,西装笔挺。不管主办方预设的主题是什么,他的话题总会巧妙地转到两岸共同市场。
他的助手说:“萧先生是个传道者。”2006年,从厦门,到博鳌,到哈尔滨,再到
南宁,萧万长来大陆的次数比任何时候都频繁。萧万长曾担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行政院”院长,现在的身份是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
2001年年初,他首次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的概念,并且是多年来最积极的倡导者。2005年,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中达成五项共识,其中包括“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6月27日,萧万长出席在南宁举行的“第二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暨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活动期间,萧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大中华市场”
《21世纪》:您设想中的两岸共同市场是什么样子的?
萧万长:我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是受了欧洲共同市场成功经验的启发。理想的两岸共同市场,不仅是海峡两岸的大陆和台湾,而且是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两岸四地的一体化市场。
《21世纪》:上世纪1990年代初,美国的华人教授郑组元也曾提出过“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那么您所倡导的涵盖两岸四地的大中华市场和他的大中华经济圈有什么异同?
萧万长:时空不同了。19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起步,还没有与外界完全接轨。现在如果两岸建立了经济上的共同市场,这对两岸的和平发展有帮助,因此是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所乐见的。而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两岸经济朝统合的方向走,共同市场符合市场的需要。
《21世纪》:共同市场的理念这么多年来在现实层面最大的突破在哪里?
萧万长:两岸对此有更务实的看法,更务实地去了解彼此的问题。务实的做法应该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语言切入,着力点就是经贸问题。
《21世纪》:近年来,东北亚、东南亚区域经济的协作在不断深化。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协作的进展如何?岛内一直有一种声音担心台湾在区域经济中被边缘化?
萧万长:这个问题台湾自己要努力,东亚地区包括大陆也要帮忙。因为台湾的企业在这个区域的产业链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是台商在做。缺了台湾,这个链条就断了。
一定要循序渐进
《21世纪》:共同市场是不同经济体高度融合的一种模式。在您的设计中,两岸共同市场有没有时间表?
萧万长:我认为一定要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欧洲过了50多年才有今天的欧盟,东盟过了30年,但还没实现共同市场。希望两岸共同市场不要那么长。尽管我们经济体制不同,但我们是同文同种,只要朝着市场经济方向走,就很容易融合。
《21世纪》:您设想的具体路径是?
萧万长:第一步是要实现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两岸之间这么频繁地往来,不能直航,不能三通,造成多少不便,增加多少成本,这都是不正常。还有,台商在大陆这么多投资,大陆固然有一个台商保障法,但和台湾那边没接触。比如两岸应该协商,台商在大陆投资收益已经交了税,在台湾就不应该再交了,不要双重扣税。
这些都是两岸经贸的障碍,把它们拿掉,就是经贸关系正常化。
第二步,就是两岸商谈贸易投资如何互惠。类似CEPA给香港、澳门的优惠。
第三步就是签订关税同盟、货币同盟、租税互免,然后形成经济一体化市场,就是共同市场。
《21世纪》:您觉得走完这三个阶段,两岸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统合?
萧万长:具体包括法律、贸易、会计制度方面的协调和整合。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标志着大陆和台湾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两岸的产业融合度很高,但金融业的合作好像有点落后?
萧万长:金融业是投资贸易、经济合作很重要的主角。可惜,两岸的金融业没有很好的交流渠道,没有一个好的建制和平台。金融业的监理规则很严格,我希望两岸金融主管部门为两岸产业合作、共同市场的监理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赶快整合起来,监理一个平台,加强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