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 屈成才 每日经济新闻[2006-06-21]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课程在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排名中继续攀升,高居第21位,毕业学员自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但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表示,希望学员在就业时能够保持冷静、清
醒的头脑,随着整个经济发展的市场变化,无论是学员也好,商学院也好,都要时刻注意调整。
国际化依旧是中欧标志
《每日经济新闻》:那么因为就业市场而产生的微调是否会对中欧的品牌特色产生影响?
张维炯:中欧的最大特色将仍然是国际化,我们师资、学员的国际化其他学校无法复制,我们的MBA学员中,有20%的国外学生,而且一半的学生中,有一个学期作为交换生在国外读书,我们的学员对国外文化、法律环境、商业机会了解更多,因此,跨国公司更愿意直接来中欧招人,当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到中欧招人。
《每日经济新闻》:我们了解到中欧的北京校区正在规划,学校是如何考虑北京校区的?是否将在北京直接招收MBA学生?
张维炯:北京,历来是商学院“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商学院,在首都北京没有任何声音,当然说不过去。但是我们不会在北京招收MBA学员,理由很简单,因为是全日制教学,学生直接在上海学习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北京独立教学。
《每日经济新闻》:对大多数商学院来说,MBA教学相对EMBA、EDP等项目始终处于盈利能力偏弱的情况中,因此很有可能最优秀的师资无法直接给MBA学员授课,中欧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维炯:我一直提倡把最合适的师资放在MBA教学中去,因为三个项目中对师资的要求并不一样,学员的结构也不一样,所以,最优秀的师资并不一定适合给MBA学员授课。
其次,MBA教育在最顶尖的国际商学院中,一直是最重要的项目,属于“旗舰”项目,应该说,MBA项目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商学院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历来重视MBA教学。在今年英国《金融时报》的全球排名中,我们跻身于第21位,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因为我个人觉得,在我们之前的20所院校实在太过优秀,要想超越他们,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希望明年能够再向前一个名次,到第二十位。
《每日经济新闻》:今年贵校学生选择工作的行业特点是否出现了明显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张维炯:今年中欧的学生就业数据显示,制造业依然成为人数最多的行业,占据24.6%,但是,紧随其后的便是咨询业以及金融业,分别占到17.5%、16.7%,这是和去年数据相比的最大变化。
我们发现,尽管制造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当前的主旋律,但是,咨询、金融两大行业所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已经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们发现,在这两大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来到商学院招人,其实,去年已经有一点感觉,但是今年已经非常强烈。从学生角度讲,每一年直接去到这两大行业就业的人数比例正在增加。
为此,学校已经开始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倾斜,金融、咨询选修课已经开设出来。在国内市场环境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邀请到更多两大行业的企业家来和学生进行交流。
《每日经济新闻》:我们发现,在今年学生就业的岗位职能比例中,市场营销比例最高,占到17.5%,这是什么原因?
张维炯: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过去学校在这一领域的师资力量最为强大,而且是我们非常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因此,在就业行业最高比例的工业制造中,相当大比例的学员都是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
《每日经济新闻》:那根据咨询、金融两大行业的明显抬头,学科建设上,是否会出现变化?
张维炯:肯定会,我们接下来将大力发展金融学科,这将是今后五年的着重点,我相信肯定会对MBA学员们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
博士“超生游击队”引发师资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您认为目前我国的管理教育最大的问题或者说弊端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变革?
张维炯:师资!我认为师资问题目前是中国管理教育最大的问题。
这跟我们国家培养优秀师资的大环境有关系。近几年,我国大量招收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很有问题,一个博士生导师同时带着好几个博士生,这种教学质量有理由让人担心。在国外,一个博士生毕业大多需要五年左右时间,而我国甚至三年就可以毕业了。
同时,一个优秀的商学院的教授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我相信:博士课程结束之后,还需要十年的磨练时间,需要直接去到企业管理的第一线,还需要学习国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
“中国式管理特色”将不复存在
《每日经济新闻》:除去师资外,还有其它潜在问题吗?
张维炯:眼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制过程当中,因此,会出现很多目前企业实践操作中的特殊性,但是,往前看十年,这些“中国式管理特色”将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很多商学院觉得赖以生存的技巧即对中国市场的特殊了解将成为过去。
而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管理工具,研究这些工具在不同的文化因素、法制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我们需要早作准备。
MBA应该根据市场进行微调
《每日经济新闻》:能否首先对贵校今年的MBA就业情况做一个简单评价?
张维炯:今年中欧工商学院的MBA学员就业情况非常好,平均每个学员都收到了3-4个企业的就业机会,而且平均年薪比去年还要高一些。
一方面,中欧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需求量大,企业非常认可,我很高兴,这代表我们的课程、师资等方面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但另一方面,我又很担忧,如此高位的市场表现就意味着后来的学生们在市场上就会对起点要求更高。
事实上,这些情况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相当迅速,越来越开放的国内市场直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这些都对高端人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拉动力。
市场时好时坏,谁也无法预料,所以,在这一点上,学校应该提前做准备。
《每日经济新闻》:那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学校将如何应对呢?
张维炯:对学校来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MBA教学,其次,我们还需要让师资力量保持更加灵活的一面,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微调。
例如,我们可以开设更具针对性的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时候有所侧重,等等,这些都要提前做起来。
其次,我们还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加良好的心态,在看待薪酬等问题上应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应该从个人职业发展等更为重要的角度出发,更加长远地看待就业。
也就是说,应该把眼光放在3-5年以后,往往那个时候才是个人价值发挥最大的时候。因为MBA学员们现在的平均年龄还是比较轻,中欧学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应该说还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经验积累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