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师资遭遇“断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 08:03 每日经济新闻 | |||||||||
屈成才 每日经济新闻[2006-06-21] 2005年5月,《每日经济新闻》第一次发布MBA就业调查报告就曾指出,师资将是制约我国商学院未来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月以来,我们先后与中国最顶尖的管理教育机构掌门人进行对话,结果发现,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最大的障碍。
师资已经成为最大的障碍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的很多优秀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的高端管理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现在中国商学院也和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国际化压力,师资问题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徐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说道。 “长江商学院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就是依靠我们这些既拥有国际理念又对中国市场了如指掌的大牌华裔教授,现在我们有18个世界级教授,但是还不够!”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表示。 “师资力量解决不好,中国就不可能出现国际一流商学院,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这方面努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说道。 师资,犹如企业加工产品的生产线,即使拥有再好的原料,如果没有一流的流程控制、世界级的技术水准,一定不会拥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品。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但是,引进大牌教授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岗位,更加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软性环境。 首先,国内大多数体制内商学院眼下尽管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是在人事任免、资金使用等环节上还是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其次,以教授为主导的内部氛围在许多商学院还无法实行,更多的时候行政占据主导地位还普遍存在。在是否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商学院“商业模式”这一问题的探讨上还没有定论,因此,无论是培养高端教授的前期投入,还是后期有利于高端教授成长的土壤环境,目前都存在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师资成为困扰中国商学院的最大问题也就并不奇怪。 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品牌和特色才是王牌 2006年,几家欢喜几家愁。当MBA项目在中国发展十多年之后,商学院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许多拥有足额招生名额的学校已经无法用足,即使学费一降再降。 今天,品牌优势、项目特色已经逐步成为一线学校的王牌,众多学校用于MBA项目推广的经费甚至已经停止了,因为招生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而一些在为生存发愁的商学院也许现在应该考虑,一旦国家放开招生限制,到底还能存活多久? “以后,就是适者生存!今后将一批商学院从现在的名单中消失,这已经无法挽回,因为他们落后太多,市场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徐飞坚定地说。 洋学堂“狼来了”,土私塾准备棉衣过冬 一年一次的全球著名商学院巡展在中国总能吸引到很多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教育机构“日子比较好过”。 同时,当很多海外商学院来到中国市场时,由于教育部规定,海外办学机构不能独立运作,必须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招生,因此,“狼来了”也就意味着“钱来了”。 一家著名海外商学院项目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他们每招一个学员,都要交给中国的合作伙伴相应比例的资金,而在中国,他们几乎是独立运作。 这样的好日子对一些“混日子”的商学院来说到底还有多久?“狼真的要来了吗?” 200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在一次商学院发展论坛上就曾经提出,中国商学院不变革,迟早沦为海外商学院“代加工企业”,他的话绝非危言耸听。 总之,不管今后政策走向如何,我们相信,商学院作为教育机构,一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但是也一定要具备超前的市场眼光,早作调整。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提出,提前准备棉衣过冬,在此,我们也同样提醒中国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