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再驳基尼系数风险 中国收入差距被夸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07:28 北京晨报 | |||||||||
央行官员再驳基尼系数风险—— 晨报讯(实习记者 邢飞) “用‘购买力’计算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实际上被夸大了。”
在日前一场关于“收入分配”话题的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对争议中的基尼系数问题作出了最新评价。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差距的标准,数值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中国在2000年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目前中国基尼系数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共识是已达到或超过0.45,甚至有统计是0.47。这个指标已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在亚洲也仅次于菲律宾。 “在北京要卖到150万元的一套住宅,在西北某个小县城也许只能卖到10万元。”上周六,易纲对目前计算基尼系数的标准提出质疑。易纲认为,没有考虑地区价格差异,仅从“名义收入”简单地计算出基尼系数,既不能正确反映我国真实的收入差距,而且会对改革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在论坛上,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樊纲指出,“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和现存的体制因素,将长期影响中国的收入分配,该问题也许将伴随中国几十年。 实际上,央行官员的点评与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月初的观点形成了呼应。邱晓华当时的观点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应该打“国情折扣”,我国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该观点随即引起争议,有学者认为,类似评论不应该由统计局官员发出,而且给基尼系数打“国情折扣”将弱化公平分配问题。 基尼系数目前已成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调整、分配矛盾不断增加的时期。争议还在继续,甚至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也牵涉其中。斯坦福大学学者尼妮·郭和约翰·潘卡维刚发表了署名文章指出,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变动性很大,现在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将误导人们对中国居民收入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