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革新中药疗法剂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04:36 深圳商报

  编者按中医中药“疗效更好、痛苦更少、疗程更短、费用更低”。中医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中医是一门科学。中医是国粹,连海外也掀起“中医热”,我们更应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继承、创新和发扬。

  国家各级党政领导、各级中医药管理局都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医强省”,深圳也启动建“中医强市”工程。本报今日继续邀请专家为
深圳建设“中医强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言献策。

  深圳平乐骨伤科

医院院长黄明臣

  放宽中药制剂政策

  改革现有传统剂型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方剂是历代老中医临床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在骨科疾病治疗中受到患者好评,今年被评为“深圳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院长郭春园留下的秘方——13种特色中药制剂。但要使这些疗效好的方剂转化成能走向市场的制剂,还有相当的难度。

  首先,中药制剂的审批过程复杂,按西医的评判标准衡量,给中医制剂的申报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平乐骨伤科医院的13种中药制剂治疗骨科疾病非常有效,为了能在本院批量生产,医院用了一年时间到省药监局跑审批,并建了一个标准化制剂室,前前后后投入了200多万元。如果要申报取得国家药监局药准字号批号,还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其他医院也有相似的情况。许多老中医手中的中药方剂都因审批困难而不得不放弃制剂申报,无法走向市场批量生产。

  再者,中药的药材质量对中药制剂的疗效至关重要。政府应从中药的种植到炮制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因为高质量的中药材是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

  要让中医方剂走向市场,还必须改革现有的传统剂型。传统的中药汤剂味苦、口感差,如果能运用先进的制药技术,以药效学为着眼点,采用各种新的提取纯化技术、浓缩干燥技术、制剂成型技术对中药复方或单味药进行精提纯化,将中药汤剂制成片剂、滴丸剂、泡袋剂、胶囊剂等,会更便于患者保管、携带、服用,并提高疗效。

  市第四人民医院(福田区人民医院)知名风湿病专家、广东省名中医李志铭

  总结老中医学术经验

  灵活发挥老中医余热

  深圳很多名老中医是国家培养出来的第一、二、三批中医人才,从事临床研究40余年且有专科之长,经验丰富。但是这些中医师多数都有70多岁了,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比如罗湖区知名老中医卜栈,对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颇有建树,很多患者上门请他看病。但去年他突然逝世,没有留下任何学术著作。像他一样,从医几十年的彭太平、刘菊芳也是如此匆忙地“走”了,非常可惜。希望

卫生部门能组织一些人力,支持一些财力,把这些老专家的经验整理出来、传授下去。

  现在事业单位规定医生60岁就退休,一些很有经验的老中医60岁时精力仍然旺盛,却不得不离开医院。要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就要想方设法留住这些人才,为他们创造发挥余热的舞台。比如,政府可以成立名中医门诊部、名中医馆,一方面扩大中医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便于群众找到这些有学术专长的名老专家。另外,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使经验足、职称高的人才继续留用,并由各个医院根据老专家的身体状况,实行弹性上班制。

  市第八人民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谢峥伟

  重视综合性西医院的中医药

  和中西医结合工作

  不仅是中医院相对与西医院而言,底子薄、政府投入不足,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同样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比如,急诊科收治的病人,通常会分流到各相关西医科室,却很少分流到中医科。实际上,和西医相比,中医中药不仅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中医能发挥其独特的疗效。比如西医一般用激素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用活血除淤、降脾利水来调理,效果明显。西医难使尿蛋白、尿全血转阴,用中医清热解毒调理,病人可以实现转阴或只剩一个“+”号;西医对肾病高血压棘手,但病人用茅根、玉米须煲茶水的土法,长期喝可以使血压回落。这些临床病例都说明,西医难治的疾病改用中医治,综合性医院更容易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此外,中医在发展上还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慢性胃炎、腰腿痛患者和亚健康人群,中医认为有必要住院调理。但是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没有病征的生化指标。中医科把这些病人收住入院后,很可能因为“轻病住院”、“小病大养”受到社保部门的处罚。中医有治“未病”、重调理的特点,与西医的治疗思路不同,要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要尊重中医药的规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