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财经》:福建洪灾警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 18:09 《财经》杂志

  戴维/文

  在福建省稳居全国第一的森林覆盖率背后,是林业结构不合理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危机

  进入夏季,中国南方水患频繁。其中尤以福建洪灾触目惊心。

  据福建省官方公布,5月28日到6月8日,福建省经历了“61”和“66”两场特大暴雨洪灾,全省43个县(市)发生灾情。其中八个县(市)反复受灾或多次受灾,受灾乡镇637个,三个城区被洪水浸泡,七个乡镇受洪水围困;受灾人口304万,经济损失达43.1亿元。

  福建洪灾之所以让人关注,一个因素是,多年来福建森林覆盖率一直稳居全国第一,高达60%以上,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水平。而中国森林覆盖率总体仅为18.2%。一般来说,水灾和森林覆盖率有着密切关系,许多水患大多与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有密切关系。可是,此次福建水患最严重的建瓯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05%,位居福建省第一;在水灾中被淹的建阳、顺昌等县市亦为闽北森林大县。

  6月9日,记者从福州启程,绕过多处塌方地段,穿过已阻断三日的205国道抵达建瓯时,全城大水已经退去。街道上堆满了大水冲出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腐臭,居民们正忙着清淤。

  在建瓯市中心鼓楼的拱门上,镶嵌着一块铁牌,标识着1998年洪水曾经达到的高度——5米高。一位老者指着大约2米的位置告诉记者:“这里是刚刚退去的洪水的高度。”这个建于五代时期的鼓楼,见证了建瓯逝去的辉煌,现在却被大家当成了测量水位的“标尺”。

  消失的原始森林

  是什么因素使得福建遭受如此灾难?为什么全国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挡不住洪水的侵袭?

  从理论上说,森林可以改善生态,从而缓解水患。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又被称为“绿色水库”。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邢世和教授告诉记者,原始森林经过上百年的生长、发育,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平衡环境,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植被从上到下,阔叶、针叶、灌丛、草被,有层次地分布,形成一个很完整的体系。

  “在这样的生态体系下,从阔叶到针叶到灌木再到草被层,可以截流比较大量的雨水;同时地表有很厚一层枯枝落叶层。再往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很高,保水空隙很多。这样一层层都可以保留降水,对水的涵养能力很强。”邢教授说。

  据研究测定,在森林里,林冠可截留降雨20%,林下的枯枝落叶可拦蓄降水20%-40%,土壤可蓄积雨水约10%,累计林地可截留降雨50%-70%。

  可是,在福建,尽管2005年最新全国森林资源普查显示,森林覆盖率高达62.96%,是中国最“绿”的省份,但邢世和教授描述的这种稳定的生态系统却看不到了。

  其原因在于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历史上,该地区有着广阔的原生态阔叶混交林。然而,从20世纪初开始,滥伐森林的现象开始出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破坏,该地区森林结构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先是在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对林木燃料的需求,加上林业部门自身的“大跃进”,福建省出现第一次全省性乱砍滥伐,前后延续四年之久。

  第二次破坏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政管理机构被撤销,有关森林采伐管理的规章制度被废除,乱砍滥伐林木事件不断发生,并在1976年达到高潮。全省106个国营林场中,有70个遭到抢砍滥伐,损失林木1270万株,4.3万亩山林被砍光。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价格双轨制,在国家计划外大量采伐木材,加工成小方料、半成品向省外运销,成为很多地方重要的收入来源。据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调查,1980年,建阳、三明、龙岩三个地区的28个重点林区县森林总消耗量1755万立方米,超过年生长量的25%。在总消耗量中,计划内508万立方米,计划外1247万立方米,计划外消耗为计划内消耗的2.5倍。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森林破坏,覆盖闽北数个世纪的原始森林所剩无几。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砍伐后的原始森林被代之以生态防护效益不高、涵养水分能力低下的“速生丰产林”,包括杉树和松树等针叶林,树龄一般较短。

  以杉树为例,10年后间伐就有收益,26年即可主伐,是当地致富的“摇钱树”。而如果种植原始阔叶混交林,回报周期则要长得多,一般都在50年以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该地区还普遍开始种植毛竹、锥栗、橘子等经济林。毛竹的树龄更短,五年即可成林,“当时大家都说扛着毛竹奔小康。”建瓯一位林业部门的退休干部告诉《财经》记者。1996年3月,建瓯这个县级市还被评为“中国毛竹之乡”。

  2003年,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林改将集体林地均分到户或联户,以法律形式颁发林权证,将集体林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私有林,实现“植者有其山”,农民可依法将拥有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买卖、变现。

  林改让林农自主经营,林农可以享受最大的实惠。但是,林农的自主经营大多选择经营见效快的经济林,无法对生态的保护和恢复有所裨益。

  以建瓯水源乡王厝村为例。这里的农民一般每人有6亩山地。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大家多年来一直选择种植锥栗。锥栗园按短期高产要求,均采用全面锄草、打除草剂、翻土、施肥管理,生态破坏十分严重,雨水一来,造成大范围土壤侵蚀,并极易发生泥石流。

  脆弱的生态系统

  无论是历史上对原始森林的破坏,还是近年来的无序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福建有着高达62.96%的森林覆盖率,但林业结构不合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危机。

  邢世和告诉《财经》记者,经过多年的开发,福建的阔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已经非常少,现在大概70%都是针叶林,比如毛尾松、杉木;而且森林的低龄化很严重,以中幼林为主;另外大多是纯林,比如竹林、果林等。

  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每公顷天然林涵养水分的能力超过1000立方米,相当于人工林的两倍。而成熟林对水分的涵养能力,也明显高于中幼林。“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比较好,单一生物的系统就会不稳定。所以我们说,福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这个脆弱的系统在强降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闽西北,江河呈串珠状分布,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众多,且水域狭窄,面积不及土地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大面积的降水由于没有“绿色水库”的截流,很容易形成径流,涌向狭小的水域,引起河水暴涨,并带来泥石流和塌方。林业专家称之为“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

  “这是我一生中见过最大的一次洪水。”6月10日,建瓯市川石乡后山村70岁的老人张礼生告诉记者。

  6月6日早上8点左右,连续数日的暴雨使这个山村附近的玉溪河水猛涨。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村民们习惯性地往后山上跑,到对面地势稍高的村子避难。下午,大水渐渐退去后,很多土墙都已经倒塌,赖以生存的田地成了一片泥泞,今年将收成全无。

  在后山村口的“龙角禅寺”门上,有一幅楹联:“一溪玉水绕古寺,千亩稻花飘金香”。这本来是小山村安逸恬静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则成为对往昔的怀念。

  为了在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找平衡,福建省也在进行探索。目前,福建省划定生态公益林429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30.8%。同时,林业研究部门希望能找到让经济林也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办法,即所谓营造“人工的生态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科研,希望能找到和果树共生的草被,使得草的种植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性”,同时能为林农带来经济效益。-

  (本文刊于06年6月26日出版的《财经》2006年第13期)

  《财经》162期其他精彩文章:

  保险业“新政”出台

  农保不相信乌托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