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争抢中国机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 16:3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胡怡琳 王秋凤 上海、北京报道 尽管CEO崔文洵先生会说的中文只有“大长今”三个字,但他却很高兴自己所在的MBC(Munhwa广播公司)制作了让那么多中国观众痴迷的电视剧。不过,跻身韩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的MBC决不仅满足于《大长今》的节目出口,它还正在制作更多以中国文化、历史为背景的电视节目。崔文洵说,未来韩国MBC的新媒体策略不会局限在韩国,走向中国走向全球是MB
MBC代表了众多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态度。韩国产业资源部次官李源杰先生说:“在投资领域,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目前韩国有15000个以上的韩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 投资力度加大 就在几天前,韩国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SK Telecom(SKT)买入了中国第二大移动电话集团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10%的股份。 韩国LG电子则和中国厦华电子(资讯 行情 论坛)在厦门签署了继2005年11月之后进一步深入的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开发全球高清大尺寸平板彩电市场。 北京现代已经计划建设第二个30万辆产能的工厂,三星也在重工和手机生产和研发领域分别加大在华投资。 越来越多的韩国大企业正在试图从中国市场的各个领域寻找机会。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完成的《韩国企业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批准韩商来华投资3.89万项,协议韩资金额703亿美元,实际使用311亿美元。 长期观察中韩经贸发展的学者,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池晚洙博士说:“目前韩国到中国来的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大企业来到中国。” 中韩的比较优势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发展非常乐观,双方在零配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合作和利益,中国扩大内销的政策也非常鼓励我们。可以说,原来韩国的企业以投资制造业为主,现在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物流领域,服务行业都是非常有前景的,未来我们会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池晚洙说。 6月22日,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李景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一项对300家在中国的韩国企业的调查中,投资中国的韩国企业有54%都获得了成功,“这样高的概率足以说明中国给韩国企业提供的机会已经非常好。” 韩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报告预测更是令韩国企业欢欣鼓舞,该报告指出,三年之内韩国很有可能将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国。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载万认为,对于韩国企业来讲,中国魅力在于多重因素。“中国巨大的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政治社会局面,以及中韩之间便利的交通和地缘优势、相近的东亚文化,都是吸引力所在。” 韩国POSCO(浦项制铁集团)总经理金东震说,中国已经成为POSCO最大的投资国和钢材出口、原材料进口等的重要贸易国。“浦项至今还能在中国继续开展业务是以中国引入外资的优惠政策为基础,也是实施灵活运用两国产业及企业间比较优势的结果。”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负责招商引资的部门“投资韩国”撰写的“中韩投资环境比较调查”显示,中国在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上优于韩国,但在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及研发、签证等出入境手续的办理等生产经营和生活基础设施方面韩国占优。 卢载万认为,正是中韩两国经济的互补特点带来了企业发展并为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比如韩国在技术、国际化运作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中国在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上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互补性配合以中韩间的地缘优势,是中韩企业界开展合作以及实现发展的良好基础。” “通过北京现代项目,现代把和世界技术同步的产品带入中国,同时,韩国现代也带来了先进的汽车生产制造技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这是一个巨大的双赢。”卢载万说。 曾担任韩国财政部部长的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李景台指出,无论是韩国的大企业或者小企业,中国都是适合发展的。“很多韩国的企业最近几年都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开始成为跨国的大企业,那么中国这样的市场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很容易达到共赢的目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韩国企业在中国都能够获得成功。“一些能力不足的企业在中国尝到了失败,当然更有一些企业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而且他们发现,要想真正的成功,一定要在中国取得成功。”李景台说。 李表示,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低价劳动力的优势也会逐渐减少,所以韩国的企业要依靠技术和市场来赢得未来更大的竞争力。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