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开发区借地生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 15:2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薛惟中 武汉报道 “现在要求入园的企业络绎不绝,但我们实在无地可用了。”6月7日,武汉市江汉经济开发区招商办熊经理送走一批客人后无奈地对记者说。他面前的茶几上,堆满了来不及收拾的一次性纸杯。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特定经济区域,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吸收国内外投资最集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但是与全国大多数开发区一样,湖北省多个开发区土地已接近开发完毕,开发区是否还需要存在,开发区创建的品牌优势、体制优势、产业优势还要不要继续发挥作用? 于是,借地生财正成为湖北省开发区的普遍选择。 “飞地”开发 武汉市江汉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典型的“袖珍园区”,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但2005年实现税收却高达2.25亿元。他们的秘诀是“内部腾笼换鸟,外部借地生财”。 据开发区招商办熊经理介绍,开发区从2000年就感到地不够用了,开始想到动员园区内效益不好的企业搬出去,引进一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他们把这称之为“腾笼换鸟”。但“笼子只有那么大,再换也装不了几只鸟啊”。 想扩大园区规模,但园区周边的地开发区已经征不起了。随着城市的扩张,本来地处城区边缘的园区,现在成了风水宝地。“园区的土地最高卖过30万元一亩,但现在周边拆迁地价已经达到100万元一亩。”熊经理说。 江汉经济开发区提出“飞地”开发模式,即在开发区规划面积之外进行开发建设。2001年,江汉开发区带着自己的人气、项目、资金以及管理、开发经验,与土地资源丰富的东西湖区联手,合作共建占地3000亩土地的高桥园,使其成为江汉开发区的园外园。到2004年底,江汉开发区直接投资高桥园基础设施近7000万元,1500亩土地完成了“五通一平”,吸引了武汉中联药业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入驻。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一位副主任到江汉经济开发区考察时认为,“飞地”开发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四借”模式 针对当前湖北省开发区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动向,湖北省发改委开发区管理处前不久专门做了一次调研,并将开发区整合中的做法总结为“四借”模式。 借牌整合模式。今年2月17日,湖北省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襄樊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对外简称襄樊高新区,目前机构已运作到位。整合后的开发区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在全国高新开发区排位也相应提前。 借地整合模式。去年底,宜昌市政府考虑到宜昌开发区无地开发,而虓亭开发区有地但开发成效不大,决定将宜昌开发区和邻近的虓亭开发区合并。合并后的开发区空间范围扩大,开发建设能力增强,目前运作良好。 借名整合模式。在开发区清理整顿前,宜都市有陆城、枝城两个工业园,相距有一段距离。清理整顿中因受开发区数量限制,宜都市政府将两个工业园整合为现在的宜都工业园。这种模式在地级县(市)比较普遍。 借势整合模式。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葛店开发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政策、统一培训、统一孵化”等“五统一”措施,实现互借优势,全面合作和共同发展。 这种借地或是借牌生财的方式,在国家的土地和财税政策方面有无障碍呢? 湖北省发改委开发区管理处刘蕲冈处长认为,开发区“借地生财”在操作中都没有改变土地属性,也不改变行政区划,所以目前政策上没有大的障碍。 他认为,这些做法都是开发区发展的新探索,国家目前对此还没有明确规定,“对这些新动向,有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有的则需要加以引导。”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