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票据融资缘何高烧不退 市场虚火背后险象环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11:23 中国证券报

  “搞票据融资很赚钱,你有没有路子找来票据?”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急冲冲跑来问记者。

  一番谈话后,记者明白了他所说的“生财之道”:首先找到持有未到期票据但又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介绍到银行来贴现,企业以2.6%贴现利率获得资金,在这个基础上,介绍者可以减0.2个百分点作为佣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得到了资金,贴现银行则相当于放了一
笔利率为2.4%的低风险贷款。“中介费直接给现金,并不入账,绝对安全。”这位朋友对记者强调。

  票据中介热情的背后是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以及票据融资异常红火的局面。2006年以来,新增票据融资量迅速攀升,前四个月就增加了将近4000亿,与短期贷款规模几乎并驾齐驱。票据虚火引发的问题和隐藏的风险,显然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票据市场大检查近日已从东北地区开始。贴现资金是流入股市、期货,还是流入了楼市,甚至是其他非法用途难以捉摸。“银行没法控制,也不可能控制,银行只管票据是真的,到期向出票行收钱就行。”一位业内人士说。

  “皆大欢喜”的财富盛宴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你有能力、有恒心、有毅力,最重要的是有“路子”,那么票据市场就是一个绝佳的淘金宝地。

  市场上广泛讨论的票据融资主要指商业票据融资,其中又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前者以银行信用为基础,是我国票据业务的最主要品种,后者则以商业信用为基础。

  票据市场大致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前者是承兑、授信市场,即出票人委托签发票据;二级市场是贴现市场,包括针对持票人的直贴、在银行之间转贴以及向央行申请再贴。据了解,我国票据二级市场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中小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类机构在一级市场上所占份额较高。

  票据业务的整个流程其实很简单,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出票人委托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交给收款人,此时收款人就是持票人,如果急需资金,持票人可以背书转让,或者拿着票据去银行申请贴现。贴现行将收到的汇票,或者转贴到其他银行,或者持有到期等待出票人付款。一张票据的生命周期就是票据上注明的期限,银行承兑汇票最长不超过6个月,商业承兑汇票最长不超过9个月。因此,在金融统计中票据融资总是与短期贷款合并列示在短期信贷投放。

  就银行承兑汇票来说,整个票据业务所涉及的当事人主要是出票人、持票人、承兑行和贴现行。承兑行的角色最为重要。

  建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承兑行热衷签发票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银行认为风险低。企业委托银行签发汇票,一般已经在银行开有户头,并在银行有相应的综合授信额度,相互比较了解。签发时,银行根据其信用状况还要企业按一定比率缴纳保证金。即便最后企业不能兑付,企业也有保证金、其他资产来低偿,因此风险可控。二是银行收益高。在不占用资源情况下,签发行既能获得保证金存款,还能收取相关手续费,何乐而不为?

  出票人和持票人收益更加明显,出票人以银行信用付款,持票人通过贴现、以低于贷款利率一半以上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而对于贴现行来说,由于是其他银行承兑的,相当于放了一笔无风险贷款,“有理由积极拓展”。

  银行一般身兼承兑行和贴现行角色,两边收益都能享受。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了票据业务对银行的另一作用,可以通过票据贴现调节银行利润或者资产结构。因此,对票据业务银行自然是趋之若骛,大力开拓。

  而在银行和企业之间,自然也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牵线搭桥”的中间人,他们被称为票据中介,或者票据掮客。这些中介有的以公司名义操作,有的凭借个人力量“倒腾”,自有资金实力少的数十万,多的上千万。他们的生存模式,与前文记者朋友的描述十分相似,就是通过“造票”、“找票”收取中介费。

  票据业务食物链中的各方利益一致,自然“齐心协力”将

蛋糕做大。票据业务虚火越烧越旺,到2006年进入高峰。据央行公告,今年一季度,我国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38万亿元,同比增长35%;累计贴现2.28万亿元,同比增长68%;累计办理再贴现0.1亿元,同比减少14.73亿元。新增票据融资量迅速攀升,2006年1-4月新增票据融资将近4000亿,与短期贷款规模几乎并驾齐驱,其中隐藏的风险也不言而喻。

  票源争夺日趋激烈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票据业务量较大,比如上海,它是全国最大票据交易、结算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票据业务最为活跃,外地有些票据市场比上海要活跃多了。

  票据圈有一个共识,“票据跟着资金走”,意思是出票量大的地方(票据一级市场)资金需求一般比较旺盛,相应地,其票据贴现、转贴现等业务也十分活跃,票据中介、票据掮客也云集其中。

  商品集散地往往也是票据的集散地。贸易物流繁荣带来的资金周转需求,就是票据业务生存的最佳土壤。在中国,“南有浙江义乌,北有山东临沂。”义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中心,临沂则是以电器、建材、木业等生产资料批发闻名全国。于是,义乌和临沂便成了票据掮客们蹲守的重要地区之一。

  “浙江、山东还不是最活跃的,”中国同业拆借中心的一位票据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大宗原材料物资生产、批发,如河南、山西等地区,因为资金吞吐量大,票据业务更加活跃,与煤炭相关的企业,如电力公司,也是票据市场重要的出票机构。另外,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每年的出票量也很大。”

  一级市场意味着票源,而谁掌握了票源谁就抓住了商机。银行、票据中介或者掮客们,都加入了这场票源争夺大战,在上述地区、行业和公司布下了重兵。

  一开始,银行定位于中、高端领域,民间票据中介则主要做25万元以下小票。

  “不过现在情况变了,对银行来说,票据业务是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稳定收益项目,没有理由放弃,结果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了争抢票源,银行现在也是大小通吃。”一位国有银行的业务经理告诉记者。许多银行都以高额提成来激励员工四处找票,记者的朋友便是一例。还有一些银行更是在全国主要的出票地区发展“兼职票据掮客”,主要是各大企业的财务人员,承诺按照票源金额的一定比率付给“介绍费”。

  银行中票据业务的佼佼者是工行、农行,据说,恒丰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魄力”也引人注目。

  虚火背后险象环生

  为了实现各自目标,银行、企业和票据中介们采用的手段合规与否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效率:要方便、要快捷。于是,票据市场乱象丛生,违规不犯法、违规且违法的种种手段都被使了出来。

  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只要你手中有票就行,把复印件提供给我们,我们核对一下票据真实性后,即可拿到贴现,其他证明贸易关系的文件都不用提供,手续全部由银行“包办”。也就是说,银行为了争抢客户,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为方便客户,相关手续一切从简,有的甚至为企业提供假合同、假发票等,将配套工作全部造假,以“包装票据”。而票据中介,也在其中大有可为,也能协助企业把“配套工作做完美”。

  另外,制造票源也是容易滋生问题的环节。按照规定,企业签发票据一定要有真实贸易背景,承兑行和贴现行都应该查实才能办理业务。然而,实际上各方审查并不严,虚假贸易背景的汇票大量涌入市场。

  常见的违规行为发生在关联公司之间。比如,一家母公司和子公司开设虚假贸易合同,向银行申请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根据对该公司的综合授信,以0-100%的保证金比例开出汇票,子公司拿到汇票到另外一家银行贴现,资金就被套出来了。到期之后还钱,再套现,循环使用。子公司相当于从银行获得了利率不到3%的贷款,而母公司也没有花费任何成本。如果母公司信用较好,保证金比率低于100%,还能通过循环放大资金。

  没有“靠山”的中小企业需要低成本融资,可在票据中介帮助下找到有综合授信的企业,通过开立虚假贸易合同套取银行资金。

  “真实贸易背景很难查证,银行不可能去仓库、厂房中去验货吧,如果非要那么查,成本就很高,票据融资也就失去价值。”建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票据业人士对记者说。

  至于银行的风险,在银行看来,只要不是内外勾结,实际上银行风险不大,因为被授信的开票企业有资产,足以覆盖风险敞口,即便是票据到期后无法兑现,银行一般也不会亏损。如中行河南沈丘支行票据案,最终中行保全的资产价值超过了风险敞口。所以说,票据业务对银行是低风险业务,“当然要去争”。

  至于贴现行,更没有动力去查证了。“如果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看票据真伪,当然承兑行也看,比如四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承兑的都没问题,不过,广发行的我们现在暂不办理了。如果是商业承兑汇票,则看出票人资信。比如,上汽开的汇票,你有多少我们贴多少,”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票据业务另一乱是价格,低价竞争愈演愈烈。直贴利率、转贴利率一降再降,据银行票据中心的人士介绍,今年1月份和2月份票据转贴现利率一度跌到1.2%左右,直贴利率到了1.4%,远远低于央行3.24%的规定。近期,银监会清查票据融资,以及二级市场货币市场利率走高,直贴利率和转贴现利率才纷纷上来,升至2%以上。

  票据专家说,现在票据市场乱象总结就是,银行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市场混乱;银行信贷资金轻易被套取,投入到

股票、期货、房产等高风险领域又无法控制,与此同时,相当数量贴现资金又用于缴纳保证金,签发出成倍于保证金数额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被无节制地放大,票据市场虚火越烧来越高,容易引发新的金融风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票据业务操作灵活的特点,诈骗银行资金。近几年来,与票据有关的金融大案、要案层出不穷,几大国有银行都是“有伤在身”。

  2006年初,中行曝出双鸭山四马路支行特大票据诈骗案,涉及金额4.325亿元。2006年6月,中行再曝河南沈丘支行负责人与外部勾结,以虚假承兑协议、提供虚假资金保证、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手段,骗取银行资金1.46亿。一些“克隆票”、“假票”也在市场满天横飞。

  票据虚火引发的问题和隐藏的风险,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06年5月份,银监会向各省、区、市银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了近期发生的一些商业银行票据诈骗案例,票据市场大检查也从最乱的东北地区开始了。

  有票据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票据融资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短期融资的渴求,由于国内没有对企业的融资性票据,商业票据变成了融资工具,在美国市场,商业性票据占5%,绝大部分是融资性票据,我们可以尝试发展融资性票据,满足市场需求。对于克隆票、假票,如果以电子票据取代当前的凭证式票据,就能完全杜绝。”

  专家认为,要规范票据融资,先得给市场降温,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抬高货币市场利率,银监会对票据大检查可能才刚刚开始。(郑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