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具有人和优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01:59 财经时报 | |||||||||
——专访IMU中国区首席专家史永翔先生 鲍迪克 《财经时报》:有观点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大力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在非洲打下了深厚的政治、社会、经济根基。因此非洲成为唯一一处中国的软硬影响力可
史永翔:经济的发展从来就不能脱离政治环境。由于非洲的经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政治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最近这些年来,非洲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于所有国家的企业进军非洲都是有利的。 西方国家与企业进入非洲的时间比中国要早几百年,但由于我们持续而正确的外交政策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大多数非洲人对中国人一直非常友好,中国产品也比较受欢迎。这的确是中国产品进军非洲的一个“人和”优势。 《财经时报》: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差异很大,既有南非这样发达的“西方”工业国,也有马格里布五国这些比较富裕的“世俗”伊斯兰地区,更多的是中部、东部和西部非洲这样的贫穷落后地区。中国企业在开拓非洲不同地区的市场时,应采取怎样的不同策略? 史永翔:非洲的市场的差异度非常大,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种是资源型,尤其是油气资源型国家,比如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与这类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主力是中国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等。 其次是市场型国家,这在数量上占多数,在这里寻求机会的主要是消费品制造业企业,比如我们许多民族品牌的手机在那里的售价可以达到国内的三倍。 最后一种是政府型国家,主导与这些国家经济合作的是官方关系。 《财经时报》:我们发现,这次首届非洲投资论坛,吸引了中国各类企业都踊跃参加,在开拓非洲市场时,国企与民企分别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机会? 史永翔: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在非洲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且经济合作方式主要是援助。而现在中非间的经贸活动已经由投资和贸易的市场行为主导,国企和民企都成为了这些市场行为的主体,这两类企业已经并且也应该形成不同的分工:国有大企业,主要应该以能源投资的导向,切入非洲市场。而民营企业则应当扮演把“中国制造”打入非洲的角色,比如90年代开始进入非洲的上广电、SVA等都已经成为非洲同类产品中最知名的品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