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发改委 > 正文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1:16 发改委网站

  编者按:中原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现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2005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1%和62.5%;城镇化率达到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现阶段中原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初步考虑,“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期间,区域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7.5:55. 5:37;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和城市空间的调整变化,目前中原城市群向北部的鹤壁、安阳和西部的三门峡拓展趋势日益明显,周边省份相邻城市亦表现出融入的意愿。对此,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引导城市群逐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聚集辐射效应。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进一步凸显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普遍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和卫生服务,社会更加和谐。2020年,预期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包括城市体系、产业布局和核心区建设三个方面内容。

  (一)构筑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

  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巩义、偃师3市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中原城市群九市的功能定位,以促进各市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

  ——郑州市: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新乡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许昌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焦作市: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平顶山市: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漯河市: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市: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与现有九市经济关联度较强的周边城市,特别是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要围绕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与九市的融合发展,逐步融入中原城市群。

  (二)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

  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

  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按照整体规划、点轴结合、分层推进的思路,以郑州、洛阳两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开封、中牟等12个沿线城市(区)为节点,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开封至义马之间长约300公里、310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汽车、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6大产业基地和中牟汽车零部件等14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新乡至漯河南北长约250公里、107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重点布局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规划建设高新技术、食品、造纸、化纤纺织4大产业基地和新乡电池等12个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在新乡至济源东西长约120公里,省道309线和南太行旅游公路之间展开布局。重点规划建设煤炭、电力、铝工业、化工、汽车零部件、铅锌加工等6大产业基地和焦作奶业等9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以洛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重点布局能源、煤化工、钢铁、盐化工、建材等产业。目前该产业发展带还比较薄弱,但从长远看,通过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

  (三)率先建设形成核心区

  “十一五”时期,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型基本构架,确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重点推进六个对接:一是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强化开封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加快郑州的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与开封衔接,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二是加快郑汴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适时规划建设郑州至开封的城市轻轨。三是促进郑州、开封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加快郑东新区建设,适时向东拓展,支持中牟组团和开封杏花营组团加快发展,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四是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突破中牟规划限制,引导郑州的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向东布局,支持开封新上工业、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向西集中,逐步形成紧密相连的新兴产业带。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六是加强两市间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力争“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郑洛互动发展。建成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拓宽改造和310国道郑州至洛阳段一级公路改造升级任务,连同郑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陇海铁路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道。依据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构架,促进荥阳、上街、巩义、偃师等4个重要节点城市(区)发育,全面展开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基本建成上街—巩义、伊川、新安铝工业基地,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石化工业基地,巩义铝加工园区、偃师轻纺产业密集区、荥阳铝型材工业园区和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郑新呼应发展。建成郑州至北京铁路客运专线,完成京港澳高速郑州至新乡段拓宽改造和107国道郑州至新乡段扩建改造任务。加快原阳桥北新区建设,通过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和郑州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预留轻轨线路)。依据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布局构架,逐步展开郑新之间的产业布局,基本建成新乡化纤工业基地和造纸工业基地,培育形成新乡电池、原阳汽车零部件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建成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京港澳高速郑州至许昌段拓宽改造和107国道郑州至许昌段扩建改造任务,形成郑许之间的快速通道。加快实施郑许之间的产业布局规划,促进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发育,基本建成以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形成长葛铝型材加工、超硬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初步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

  (一)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把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商都”,全面提升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城市群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3,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真正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

  不断提升郑州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两个中心和两个基地建设:一是以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物流资源、物流设施、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以郑州金融商务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壮大金融业整体规模,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力,努力把郑州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三是以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铝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重点,努力把郑州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四是以建设“创新郑州”为目标,努力把郑州建成科技创新基地。

  (二)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

  立足于巩固和提升中原城市群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拓展对外通道,完善区内交通网络,加快建立内外互联、各种运输方式充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港建设,“十一五”期间,将郑州发展成为国际国内重要的货运中心和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万人次,2020年旅客吞吐量力争突破1200万人次。加快将洛阳机场改造提升为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适时将济源机场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

  巩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一是加快郑州铁路客运枢纽建设。配合国家建成郑州至西安、至北京、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争取国家开工建设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郑州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建设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郑州火车站西站区建设和零担货运站改造。二是加快铁路扩能改造和通道建设。三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城市轻轨。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以建设全国公路交通网络枢纽为目标,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增强互通能力,进一步完善干线和农村公路,形成中原城市群快速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合理布局。“十一五”末,区域内公路网密度超过6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00公里。实现郑州与区域内各中心城市1个半小时内到达,各中心城市之间2个小时内到达,县城和主要旅游区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十一五”末区域内县到乡、乡与乡之间的连接线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重要县乡(镇)之间的连接线基本上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通油路。

  加快郑州东区交通枢纽建设。在郑州东部地区,集中新建扩建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郑州铁路零担货运中心、城市和城际轻轨中心站、国际航空港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等工程,形成布局科学紧凑、设施先进集中、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连接、物流高效汇集配置、客流便捷集散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新枢纽,进一步提升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三)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按照集成化、大型化、多元化的原则,加快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和输入转化,构建稳定、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区域能源保障和输出能力,把能源工业培育成为区域强势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一是加快大中型矿井建设。走大型化发展的路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骨干,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大中型矿井,建设以平顶山为核心区的河南大型煤炭基地。二是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综合加工利用。三是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探、储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开发利用省外煤炭资源。

  建设全国重要火电基地。一是加快电网建设,促进电网与电源同步、协调发展,形成吞吐自如、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现代化输配电网络,努力扩大电力外送能力。二是加快推进以沁北、姚孟和沿陇海线为重点的大型火电项目建设。三是调整优化电力结构,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建设,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华中电网中水火调剂、南北互济的作用和地位。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利用区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北京方向至郑州至武汉、西安方向至郑州至驻马店成品油管线,扩建濮阳至洛阳原油管线,争取建设新疆、西安至洛阳原油管线。配合国家搞好第二西气东输管线的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川气入豫”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增强区域优质能源供应能力。

  (四)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已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快实现产业化。培育壮大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信息产品制造业、食品工业、铝工业、石化和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各城市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和集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区内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建设,完善优化物流网络体系,大力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粮食、棉花等行业物流,努力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快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生态交融的世界级旅游品牌。继续加强沿黄“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建设,提升嵩山—少林寺景区文化品位,优化整合以龙门石窟为主的洛阳旅游文化资源,增强开封宋都古城整体效应,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突出雄险壮观的特质和水景观优势,重点开发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南太行自然风光旅游区,整体规划、连线连片开发伏牛山旅游资源。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和布局,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发展信息、中介、社区、会展等其他服务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势农业基地和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重点抓好专用粮食、棉花、油料、原料林等工业原料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带、中原肉牛产业带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水利、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搞好农村安全饮水、沼气等工程建设,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建设科教文化高地

  突出科技、教育、文化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弘扬中原文化,为中原城市群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为方向,重点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和社会化服务支撑系统。三是强化科技攻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力实施名校战略,把郑大、河大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着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2010年在区域内率先普及全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九市市区和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开展郑州、洛阳、开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发掘拓展传统文化,争取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把洛阳、开封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古都韵味的区域文化中心。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出版园区、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郑州印制基地、郑州影视制作基地、郑州广告会展基地和新兴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平顶山汝瓷、许昌钧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生产。鼓励发展健康向上的酒吧文化、歌厅文化、体育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娱乐文化和时尚文化,促进高雅艺术文化与大众文化共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保育、恢复与建设并重,全面推进六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在黄河大堤两侧和黄河滩区,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布局建设黄河生态工程,实现大堤造林总面积39万公顷,继续实施堤防加固、河槽疏浚和控导、安全撤退道路、避水连台等黄河治理与安全建设工程。保护性开发桃花峪、孤柏嘴、嘉应观、花园口、东坝头、黄河重要渡口、重要工程(含遗址)等沿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使黄河两岸成为横跨中原城市群的生态涵养带。二是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布局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规划造林面积0.44万公顷,同步建成总干渠、支渠工程和绿化工程,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成为纵贯中原城市群的生态走廊和绿色风景线。三是加强伏牛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造林面积132万公顷,使豫西南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区成为中原城市群西南部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四是加强南太行绿化,规划造林面积27万公顷,改善境内太行山及其南麓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现状,使太行山区成为中原城市群西北部的生态屏障。五是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平原地区,实施沙化治理及平原防护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17万公顷, 减少风沙危害,调节气候,涵养水土,使之成为中原城市群东部的生态涵养区。六是在各城市周边地区,布局建设环城防护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12万公顷,构建城市外围地区森林生态带,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城市景观。通过六大工程的建设,力争2010年区域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5%,郑州、洛阳、开封3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其他6城市达到35%以上。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以治理城市污染为重点,继续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

  提高水资源和土地保障能力。通过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控制开采地下水、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发展中水回用和推行阶梯水价等综合措施,科学开发和节约利用水资源,确保满足水资源需求。在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对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外地域上的生态敏感区、城市水源涵养地、滞洪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遗址、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矿产资源埋藏区等实施空间管治,禁止在管治范围内进行有损环境和资源的各种活动。

  (七)建设和谐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开放多元的都市文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繁荣有序、安全文明、充满活力的宜居区域。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发展成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破除体制障碍。进一步深化城镇户藉、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争尽快实现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率先在中原城市群内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稳妥有序地调整行政区划,适时将荥阳、中牟、许昌、新乡、修武、博爱等县(市)撤县(市)建区,逐步将长垣、武陟、孟津、新安、尉氏、伊川等县撤县建市,积极推动撤乡并镇和并村联组,促进人口集聚。在济源、巩义、舞钢3个城市化率高、工业实力较强的市县,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二是强力推进对外开放。以扩大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为重点,努力搭建全省对外开放的平台。加快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改造提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使开发区和园区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结合四大产业带建设,依托骨干企业、优质资产和重大项目,采取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机构到区域内发展,努力使其成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集聚区。

  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建立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反映中原城市群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实行产值、税收分成和环保容量调剂补偿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实施有利于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要素配置政策,新增水资源重点向城市群配置,加强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统一协调,切实保证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构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率先建立覆盖政府、企业、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建议赋予全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职责,负责召集9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协调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抓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和实施,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保同治、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地区司规划处)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