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铁矿石谈判又添变数 隐含两种可能结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19:17 证券日报

  持续良久的2006年铁矿石谈判现在进入了敏感期,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与日本、韩国和欧洲的钢铁商达成铁矿石价格上调19%的协议,但与中国钢厂还没有达成协议。 据悉,中国钢厂与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的新一轮谈判已经展开。到目前为止,尚未传出谈判取得进展的消息。中国方面已多次强调矿价谈判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情况,铁矿石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结构、盈利能力和价格承受能力各不相同,矿石价格也应有所不同。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最新情况来看,铁矿石谈判有两种可能的结局。

  谈判又添变数

  阿赛洛签约避谈19%涨幅、中巴成立

能源矿产分委会、中国企业获加蓬
铁矿石
开采权——日前爆出的这三条消息,从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为进入最敏感时期的铁矿石谈判增添了几分微妙的变数。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CVRD发布公告:已与世界排名第2和第9的阿塞洛、纽克两大钢厂达成协议。阿赛洛作为欧洲历来的“首席谈判代表”,其立场一直备受关注。此前有关该公司已经接受“粉矿”19%涨幅的说法都是间接渠道,因此昨天有关阿赛洛签约的公告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淡水河谷此次只宣布“球团矿”将降价3%,却没有像此前4个公告那样咄咄逼人地表示,“粉矿”将上涨19%。而事实上,我国钢企很少使用“球团矿”,“粉矿”是否涨价19%才是国人关注的焦点。一个月以来,全球主要钢厂在“粉矿”19%涨幅问题上的妥协,使得我国钢企争取更低价格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

  中巴政府也开始介入斡旋。正在两国企业为铁矿石价格僵持不下,甚至不惜“做好谈判破裂准备”的时候,中巴两国于5日成立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能源矿产分委会”,就共同利用能源矿产问题达成协议。

  此外,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等企业联手,战胜全球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取得了非洲国家加蓬的贝林加铁矿项目,该项目铁矿石储量超过5亿吨。据悉,2005年4月,加蓬方面曾与中机、中钢、巴西淡水河谷、法国加蓬高米洛格公司签署一份联合开发贝林加铁矿的协议,随着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淡水河谷公司和我国企业展开了最后争夺。日前,商务部宣布,加蓬政府在6月1日召开的部长会议上决定,将贝林加铁矿项目及其附属设施:铁路、水力发电站、港口等交由以中机为首的中国企业实施。加蓬政府官员透露,中国愿意收购所有开采出的铁矿石,并且得到政府的财力支援保证是胜出的决定因素。中钢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表示,中钢已在加蓬设立分公司,负责贝林加铁矿石项目的开采,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勘探,铁矿石开采要到2010年可以实现。

  那么,目前的谈判已进展到哪一步?巴西淡水河谷新闻发言人表示,“与中国的谈判仍在继续,若有消息,淡水河谷公司会立即公开发布”。这直接否定了宝钢接受19%涨幅、中巴谈判已破裂等种种传闻。不过,该新闻发言人拒绝透露谈判的进一步信息。这一微妙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上海钢材网首席研究员刘建云分析,没有公布精粉矿价的原因,“很可能是暂时还没能和阿塞洛签订协议”。那么会不会是阿赛洛已私下妥协,但不愿当面表态呢?刘建云表示,目前还很难判断。

  有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巴西淡水河谷最近态度有所改观,但不能简单看成是因为受到政府部门的压力,“CVRD并非巴西政府所有,它是一个跨国企业,目前很难说政府会对它起多大作用”。刘建云也表示,淡水河谷不是国有企业,政府也很难施压,政府层面的委员会作用可能较为有限。

  业内人士称,加蓬项目是我国钢铁企业境外购矿的良好开端,有助于我国钢铁企业在日后谈判中增加定价权、规避风险,但对本次谈判暂时不会有明显效果。

  两种可能结局

  在谈判中,三大铁矿石巨头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取得显著战果,国外大钢铁生产商被各个击破。在这种情况下,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厂还能坚持多久?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拒不让步,单独与供应厂商签定合同,涨价幅度要大大降价,比如控制在10%左右(另有观点估计铁矿石上涨的幅度将略小于19%。)这样的结果并非没有可能。首先,中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05年钢材产量3.97亿吨。钢铁生产量大,铁矿石消耗量就大,按市场需求“顾客就是上帝”的要求来说,中国企业对铁矿石供应必须有发言权。相比之下,号称世界产能第二的印度米塔尔公司产量不过7000万吨,它是否接受涨价要求,与中国企业无关。其次,中国钢铁企业正处在调整期的关键阶段。今年一季度,宝钢集团的利润水平同比下降了63.3%,中国86户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32户亏损,亏损面达37.2%。在此情况下,铁矿石涨价幅度过高无疑是雪上加霜。铁矿石供应商如果不考虑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只顾眼前利益,结果会是竭泽而渔,两败俱伤。第三,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在此轮谈判一开始即表明了反对涨价幅度过高的态度,如果现在让步,“失信”的责任是谁也承受不起的。

  因此,预计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能够争得一个有利的结果。即使因为谈不拢而导致谈判破裂,中国企业可能被迫提高出口钢材的价格,或是以其他方式渡过难关。但可以明确的是,受损失的不仅是中国的企业。

  第二种可能的结果,是中国接受了19%的涨价方案。果真如此,中国企业将面临一系列问题。成本增加的压力,或许极大地降低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或许将加快国内钢铁行业的重组进程。

  有人欢喜有人忧。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表明,今年一季度中国

钢铁业利润120.03 亿元,同比下降63.28%,销售利润率仅为2.37%,全行业呈现微利状态。中钢协统计的63家钢厂中亏损企业有14户,同比增加11户;亏损企业亏损额达8.21亿元,同比增长5.28倍。如果进口铁矿长期协议价格上涨19%,估计今年进口矿成本将增加七八十亿元人民币,中国钢铁业将更加困难,除非今年中国钢铁成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否则19%的上涨幅度不是中国钢铁产业能吃得消的。

  与我国钢铁企业的忧心忡忡形成对比的是,国际铁矿石生产商将继续喜获丰收。根据近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05年采矿业报告,采矿业在2005年再次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利润增长。普华永道在调查了代表全球矿业市值的80%的40家矿产公司后发现,其净盈利总额在 2005 年增长了59%,达到450亿美元。而投资者对矿业及其前景的信心继续提高:在过去的两年中,矿业股的表现超出了国际标准普耳500指数及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三倍之多,仅2005年一年矿业的市值就增长了72%,达到7910亿美元。普华永道全球矿业的负责人休·卡麦荣表示:“无论怎样衡量,2005年都是采矿业一个空前兴旺的年份。而这种繁荣在2006年还会更加强盛。”分析其中的原因,普华永道认为,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铁矿石、煤、铜和金的价格,是导致采矿业繁荣的主要因素。

  对钢铁业的影响

  世纪证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与铁矿石价格上涨一起,国内钢铁企业都宣布上调钢材的出厂价,上涨的幅度都远超过了50元/吨,完全消化了成本的上升,对全行业的二、三季度的利润影响不大。尤其是以生成高附加值为主的大形钢铁公司,转价能力高,可以将铁矿石上涨的成本转移到下游企业。而生产建筑用钢或低端产品的中小钢铁企业来说,由于提价的空间较为有限,转嫁成本能力低,压缩了利润空间。

  世纪证券的研究报告进一步表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还将促进钢铁行业内的收购兼并,加快行业整合步伐。我国的钢铁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在经历了钢铁价格大半年的下跌刚刚有所反弹,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对于生产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设备落后的小型钢铁生产企业,利润无疑又将遭到削减。而大型钢铁企业凭借规模、技术、高端产品的优势,将加快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兼并、整合,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将会愈演愈烈。

  世纪证券表示,如果铁矿石上涨19%,吨钢成本将上涨60元。目前,全球每年的铁矿石贸易量接近7亿吨, 2005年中国共进口2.5亿吨,占贸易量的35.7%。作为世界铁矿石进口的第一大国,在以往和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中,中国钢厂并没有多少话语权,总是被动接受日本新日铁等公司与铁矿石巨头的谈判结果。2005年度中国就被迫接受了铁矿石价格暴涨了71.5%谈判结果。2006 年,相信以宝钢为首的谈判团与铁矿石供应商的艰苦谈判已经开始改变了被动接受价格的局面,我们也开始有自己的话语权,虽然这个开始很艰难。

  据悉,我国已经做了一些调整措施来抑制国内旺盛的需求,并从印度进口了部分铁矿石并加大在港口囤积,这些都增加了谈判的筹码。当双方都有一些米可下炊时,谈判的过程比的是谁的国内需求更紧迫。由于国际需求旺盛,因此国外钢铁厂商首先认输也是情理中事,那么我国钢铁巨头如何应对,很大程度上要看国内需求是否高涨。

  从供应方面看,随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钢铁行业限产措施的实施,去年下半年以来钢材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有所改善,而近期国际市场对钢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业内专家预计下半年钢铁价格将较目前水平上涨近19%,从而抵消铁矿石成本的上升。目前,全球钢铁市场供应已经相当紧张。而且,钢铁制造商们称,下半年来自建筑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预计将比一些人此前的预期更为强劲。

  (家路美 整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