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游资返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4:07 《法人》 | |||||||||
为民间资本建立市场信心,提供稳定和可预期的投资渠道,是减少“热钱”涌动的根本之策 文/本刊记者 张驰 彭水明 与往年一样,温州五月的天气艳阳高照的时候多,路边的花草也芬芳吐绿,然而在温
几天前,她所在的营业部主任,利用下班后的间隙时间,召集了营业部所有员工,传达了一个上级指示,指示要求所有的正式在营业部上班的员工,除了继续做好“吸纳储蓄”的工作之外,还要寻找合适的贷款对象,把款给贷出去,营业部将会把后者列为员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这一工作思路的转变,让赵小静有点接受不了。平日里,她会不惜口舌发动一切能联系上的关系到她的营业部存钱,但现在又要联系一切能联系的资源,使他们成为贷款对象。 “与平常不一样啊。”赵小静纳闷。 这事要是放在几个月前,一些小型企业或个人向银行借贷,如果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根本贷不下来,单是资质审核、资产抵押就得一个很长的过程,用赵小静的话说,叫“惜贷如金”。 热钱回流 事情在悄然地起变化。 不过,有些人对这细微的变化有着最为直接的感知,做家庭用品生意的常万友就是其中之一。 四十二岁的常万友,在温州开了一个商贸行,专做家庭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与千千万万个温州企业一样,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曾尝试过银行贷款,但银行近乎苛刻的放贷要求,让常万友望而却步,无奈,他只得向“高利贷”伸手。 “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企业垮下去,借‘高利贷’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现在,常万友每天都能接到三四个询问他借不借款的电话,有银行的,也有民间放贷的。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多在外做生意的温州人都收缩了他们的阵线,把资金都转移到温州来了,他们有闲钱,能不想着法子以钱生钱吗?”常万友的几个朋友都从外地回到温州,都愿意借钱给他周转,利息只比银行的稍微高一点。 李鸿是常万友的发小。他曾在国内很多城市投资房产,自去年国家宏观调控以来,房地产市场起伏较大,李鸿不得不忍痛卖掉一些房产,把资金撤回温州。 和许多游走四方的温州老板一样,李鸿一度期待宏观调控放松后房产业能重新升温,他就可以继续在外地的房产投资,没想到宏观调控一波紧过一波,政府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如今,李鸿已有彻底放弃房产投资的打算。实际上,他已把在各地投资房产的数百万元资金陆续划回在温州的账户上。 随着聚集在温州的民间资本越来越充裕,温州民间的资金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据常万友透露,由于温州民间资本的大规模回流,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从去年至今一直呈下滑态势。“预计在今年4月份民间利率将有可能低于9‰,而且还有可能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逐渐影响到当地的银行业务。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底,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2268.13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711.09亿元,下半年存款比上半年多增26亿元,下半年贷款反而比上半年下降。 “民间信贷已经与正规的金融放贷形成了竞争。”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赵小静业务范围的扩大,正是银行相机调整应对策略的结果。 历史上的第一次 周德文把温州人在外资本的回归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外涉足传统产业的商业资本的回归,这种回归反映了温州人安土重迁的思想,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们产生了回家休养生息的念头;另一方面是投机资本的回归,这种投机资本的流动性比较大,逐利的本能,使其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对众多关注的目光。 事实上,李鸿把资金回笼到温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把温州作为他积累力量的基地,达到一石击二鸟的战术效果。 按照李鸿的设想,他要利用温州产业升级的机会,做一做稳定的投资。“在家里办事,要资源有资源,要关系有关系,相对好做一点。”李鸿并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不安分的李鸿还是筹划在将来的某一天继续做他的游击投资。“还是那样来钱快,也很过瘾。” “近年来,温州人携重金四处出击,几乎每到一个行业或地域,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可谓哪里有暴利,哪里就有温州人。资本的趋利性使温州人马不停蹄地寻找新的投资空间。而这回可谓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次对外投机资金大规模回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逐利的民间资本在我国经济政策、体制完善进程中的历史必然。”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马津龙说。 马津龙认为,资本回流一定程度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当地传统行业的升级与发展。 “同时,温州市政府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完善投资机制和制度保障,增强服务意识,使这些回流的民间资本能够真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资本出路 即便是这样,好多人仍然对温州游资的回归保持着戒心,“温州游资下一步要炒自己?” 李鸿最烦的是有人一提起温州的民间资本,总爱用“炒”字。 “他们怎么不问问我们为什么炒房、炒煤、炒画?” “一方面因为这种投资见效快、获利高;另一方面,手中有钱之后在本地找不到好项目,而中小企业融资又非常困难,无论在本地和外地办企业,都缺乏资本支持,只好到外地炒房子。”李鸿自问自答。 周德文认为,温州人把“买房子”和“炒字画”看成最好的资产保值增值手段,但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任由以温州资本为代表的民间游资在投机市场上东奔西突,势必会造成“走到哪儿哪儿乱”的局面。 “我们必须正视民间资本可能产生的破坏作用,想办法对其予以疏导和调控,又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周德文说。 作为一个学者,周德文也在思考着温州民间资本的下一步未来,为此,他倡导并组织了“2006温州民间金融发展论坛”,专门研讨由民间资本形成的民间金融的出路。 在这次会议上,有专家给温州民间资本的出路提了几点参考意见,其一就是参与大银行的经营管理,入股;其二,通过银行的条件,个人委托贷款; 其三,民间资本自己组成辛迪加,积极向外投资,变零星资本为集团资本,或者在国外进行投资。 “应更多地实行‘国民’待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像交通、水电等领域都可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尝试开发。” 事实上,温州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温州市即将推出原来由市政府垄断的电力、基础设施、公路等投资项目以供民间投资。政府计划通过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建立一个良性、有序的资本循环体系,引导民间资本寻找合乎规章、科学的投资方向,推进回流民间资本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