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关注经济走势 要抑制推动投资过热背后的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0:04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强兴华

  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是此轮宏观调控的重要出发点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宏观调控,投资增长速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表明宏观调控已发挥出一定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的幅度离调控的目标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今年以来,虽然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却有了明显的反弹,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速度就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这些迹象表明,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这一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不断将固定资产投资推向过热的状态;这一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与宏观调控相抗衡,几乎抵消了宏观调控的效力。看来,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就必须认真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性资金,二是银行信贷资金,三是外商投资与民营资本的投资。近年来,这三个方面的资金总量都在不断增长,这就为整个社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来源。然而,有资金来源未必就会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清楚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资金投向了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分析清楚为什么这些社会资金能够置过热而不顾,置

宏观调控措施而不顾,我们才能找出过热的根源。

  财政资金一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在现行体制下,由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投资过热。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至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创出近期新高。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1905亿元,同比增长18.8%;地方项目投资16100亿元,增长31.1%。再从历史数据上看,中央与地方基本建设投资额之比1990年为1∶0.85,随后,地方政府投资开始逐年高速增长,今年前四个月,这一比例已变成了1∶8.45,显然,地方政府的投入,为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的问题在于,第一,

财政部门放弃了很多原本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这才使得财政性固定资产投资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在全社会的税赋水平并没有降低的情况下,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却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这些原来应该由财政负担的支出,转嫁到了社会成员身上,财政部门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了财政支出的一个主要渠道。尤其是地方政府,原本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不多,分税制实行以后,地方财政收入大增,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快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财政部门放弃了很多原本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也同时埋下了投资过热根源。财政部门放弃了很多原本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以后,一方面增强了财政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另一方面却加重了社会成员的负担,减小了他们的消费能力,生产能力在不适当地扩大,消费能力却不适当地减小,二者反向运动,过热就成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再看银行信贷资金。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坦承,银行信贷资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数字上看,一季度,银行已用掉了全年信贷计划的50%,信贷资金发放的进度确实超常,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商业银行的苦衷在于,第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过于宽裕。为了应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消费,应对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支出,人们不得不“强制储蓄”,把本来应该用于消费的收入,转化成了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储蓄存款增幅高达18%以上,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水平,也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流动性过剩的困境。第二,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与其资金运用水平不对称。近年来,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率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国家注入资本金,可运用的资金总额大幅增加。然而,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水平的提高却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与迅速增加的可运用资金总量相比,运用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落差。另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近来已大幅开放,企业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已有所降低,又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解决盈利压力,向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发放贷款,似乎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于是,信贷资金也就成了助推投资过热的一支重要力量。

  吸引与利用外资,是我们一贯的方针;鼓励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也是我们的政策导向。这两个方面的投资近年来虽然稳中有增,但是在整个社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二是此二者与国家投资有着迥异的运作方式,在导致投资过热的诸多原因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相反,由于体制的原因,鼓励此二者的投资,反而有可能抑制投资过热。

  紧随着过热投资的就是生产能力的过剩,大量投资所换来的生产能力却不能发挥作用,不能创造价值,投资过热因此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投资过热更大的危害,在于扭曲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有可能使社会生产走上一条为投资而发展的道路,实现不了我们所提出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抑制投资过热,就必须抑制推动投资过热背后的力量,减少社会资金向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流动的冲动———这同样也应该成为今后改革与调控的重要着力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2,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